阑珊是指灯火这个说法对吗?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我就想聊聊“阑珊是指灯火”这句话,或者说,聊聊我对“灯火阑珊”这四个字儿的理解过程。以前我对这词儿的理解,那可真是跑偏了十万八千里!

我的实践探索之路

我总觉得“灯火阑珊”这词儿,听着就特有文化,特雅致。脑子里头浮现的,肯定是那种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特别热闹的场面。你想,“灯火”俩字儿一出来,那不就是亮堂堂的嘛“阑珊”估计就是个形容词,形容那灯火怎么怎么好看,怎么怎么繁盛。我就一直这么错误地理解着。

直到有一回,我琢磨辛弃疾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就纳闷了,要是灯火辉煌、人挤人的地方,那“蓦然回首”咋就能一下子瞅见那个人?那得多显眼,或者那人得多高?这跟我日常经验有点对不上号。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自己的“实践”——就是瞎琢磨和找资料。

我先是自个儿瞎琢磨。我想象一个场景:元宵节,到处都是花灯,跟白天似的。我要找个人,那可不得挤得满头大汗,看得眼花缭乱?这时候,突然一回头,就能在这么亮堂的地方一眼锁定目标?除非那人站在聚光灯底下,不然也太难了。

然后我就觉得,我的理解肯定有问题。我就开始翻书,上网查。这一查不要紧,还真给我查出点名堂来!

原来,这个“阑珊”,它压根儿就不是我想的那个“辉煌”、“繁盛”的意思。它的本意,是指那种“将尽”、“衰落”、“稀疏”的状态。

你想,一场热闹的灯会,从傍晚开始,灯火是最明亮的,人也是最多的。可随着时间推移,夜渐渐深了,有的人困了回家了,有的灯笼可能油尽了,或者被风吹灭了,这灯光,它就开始变得稀稀拉拉、零零落落的,没那么亮堂,也没那么密集了。这个时候,就是“阑珊”了。

这一下,我脑子里的画面就全变了!

再回头看辛弃疾那句词,我就豁然开朗了。你想,主人公在人群最密集、灯火最辉煌的时候,找了千百遍都没找着。为因为太亮了,人太多了,反而干扰视线,让人眼花缭乱。等到这灯会快散了,灯光变得稀疏昏暗,游人也渐渐散去了,周围一下子就清净下来。就在这个时候,他不经意地一回头,那个他寻觅已久的人,正静静地站在那灯火将残、光影零落的地方。因为周围暗淡了,人少了,那个人的身影反而显得格外清晰,一下子就被捕捉到了。

这种感觉,就好像咱们看演出。舞台上灯光璀璨、演员众多的时候,你可能看个整体热闹。等演出结束,灯光暗下来,演员们一个个退场,只剩下几个主要演员谢幕,或者舞台上只留下一两束追光,那时候你反而能更清楚地看清每个人的脸。

所以说,这个“阑珊”,它不是指灯火的鼎盛,而是指灯火从鼎盛走向稀疏、暗淡的那个过程,或者那个状态。它带着点儿曲终人散的意味,有点儿冷清,但同时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宁静,或者一种不期而遇的惊喜。

我这么一琢磨,一实践(查资料也算实践嘛哈哈),总算是把“阑珊是指灯火”这句话给理解透彻了。它不是说阑珊这种东西是灯火,而是说“灯火阑珊”这个词里,“阑珊”是形容灯火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那就是零落稀疏,将要熄灭的状态。

这下子,我对这个词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以前觉得是热闹,现在觉得是一种意境,一种带着点儿惆怅又有点儿诗意的安静。你看,多琢磨琢磨,还是挺有意思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