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嗑,说说我最近折腾湿地的事儿。
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跟朋友去郊外玩,路过一片湿地,风景挺就随便拍了几张照片。回来之后,突然对湿地这玩意儿来了兴趣,心想,这湿地除了风景还有啥用?
于是我就开始在网上查资料,结果发现湿地这东西,学问可大了!什么“地球之肾”,什么“物种基因库”,看得我一愣一愣的。特别是“地球之肾”这个称号,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心想,肾是干啥的?排毒的呗!那湿地是不是也能净化水质?
光看资料不行,得实践出真知!我就琢磨着,能不能在家搞个小型的“湿地”,看看能不能净化一下水。说干就干,我先找了个大点的整理箱,在底部铺了一层鹅卵石,再铺一层沙子,然后是泥土。这就算是个简易的“湿地”了。
接下来就是往里面种植物了。我跑去花鸟市场,买了些水生植物,像什么菖蒲、芦苇、再力花啥的,一股脑儿全种了进去。为了模拟湿地的环境,我还特意买了水泵,制造水循环。
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实验”了。我找来一些脏水,就是那种洗菜水、淘米水之类的,倒进了我的“湿地”里。然后每天观察,看看水质有没有变化。
刚开始几天,水还是很浑浊,还有点味道。但是过了大概一周左右,我发现水开始变清澈了,味道也淡了很多。而且那些水生植物也长得越来越茂盛,整个“湿地”看起来生机勃勃的。
虽然这只是个小小的实验,但是让我对湿地的作用有了更直观的了解。难怪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它确实能净化水质,改善环境。
我这只是个简单的模拟,真正的湿地,功能肯定更加强大。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真正的湿地好好感受一下。
这回实践的步骤:
- 准备材料:整理箱、鹅卵石、沙子、泥土、水生植物、水泵。
- 搭建“湿地”:在整理箱底部依次铺上鹅卵石、沙子、泥土。
- 种植植物:将水生植物种在泥土里。
- 制造水循环:用水泵制造水循环。
- 实验:倒入脏水,观察水质变化。
这回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后要多动手,多尝试,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