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儿个咱不聊别的,就唠唠我最近琢磨的一件事儿,叫“耕地中的大熊猫”。一听这名儿,你是不是也纳闷,这地里头咋还能有大熊猫?别急,听我慢慢给你扒拉扒拉我自个儿这点实践经验。
我咋就跟这“大熊猫”较上劲了?
说起来也巧,前段时间回东北老家,跟我那快七十的老舅爷吃饭。老爷子种了一辈子地,那天喝了点小酒,话匣子就打开了。他说,现在的地,是越来越“馋”了,喂多少化肥都好像不顶饿,产量也没以前那么轻松了。他说这话的时候,那眉头拧得,跟咱家门口那老核桃树皮似的。
我当时就寻思,这地咋还能“馋”?以前不都说东北黑土地,“一两土二两油”,肥得流油嘛咋现在听着这么费劲了。带着这疑问,我就上网划拉,看新闻,你猜怎么着?蹦出来一个词儿——“耕地中的大熊猫”!说的就是咱这黑土地。
原来,这黑土地金贵着,跟大熊猫一个级别,都是宝贝!说是形成一厘米厚的黑土层,得好几百年。可要是瞎折腾,一场大雨说不定就给冲没了。我这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敢情老舅爷说的不是空穴来风!
不信邪,我得自个儿瞅瞅去
就是有点犟,光听别人说,总觉得隔层纱。寻思着,我得亲自去地里头看看,这“大熊猫”到底是个啥样,又是咋被“照顾”的。
正我一哥们儿家就在吉林梨树那边,那可是有名的黑土核心区。我就打了个电话,说要去他那儿“考察考察”。哥们儿挺痛快,说:“来呗,管吃管住,让你看看咱这地现在是咋整的。”
到了地头,可真是开了眼了:
- 我先去了几块看着不咋地的田,那土,确实有点发白,板结得厉害,用手抠都费劲。哥们儿说,这就是前些年光知道种,不知道养,地力都透支了。
- 然后又带我去看他们现在重点拾掇的地。嚯!那感觉完全不一样!土黑黝黝的,松软得很,抓一把在手里,感觉湿润润的,仔细看还能瞅见小蚯蚓在里头钻!哥们儿得意地说:“看咱这‘海绵田’,保水保肥!”
我就问他,这好地是咋弄出来的。他说,现在不兴以前那套粗放的搞法了,讲究科学!他们现在搞一种叫“梨树模式”的玩意儿,简单说,就是玉米收获了,那秸秆不烧了,也不一股脑都收走,而是把它弄碎了直接覆盖在地表,或者浅浅地埋到地里。他说这样一来,好处老鼻子了:
- 能保墒:地表有东西盖着,水分不容易蒸发跑掉。
- 能增肥:那秸秆慢慢烂了,就变成有机肥还给地了。
- 能防风蚀水蚀:尤其是开春化冻那会儿,或者下大雨的时候,地表不容易被风刮跑、被水冲走。
我听着直点头,这不就是让地自个儿养自个儿,还能歇口气嘛
实践下来,我这点体会
在那待了几天,跟当地老乡也聊了不少。他们一开始对这种新法子也有怀疑,毕竟祖祖辈辈都那么种过来了,突然让改,心里没底。但看着试验田的产量和地力慢慢好起来,大家伙儿也就跟着学了。
我还了解到,国家现在也特别重视这事儿,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这可是给黑土地上了道“护身符”!以前光听新闻说,这回算是亲眼见识了国家保护这“耕地中的大熊猫”的决心和行动。
这回实践,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
- 这黑土地,真是咱的命根子。没了它,咱吃粮食安全可不是一句空话。
- 保护黑土地,不能光靠农民伯伯,咱每个人都有责任。哪怕是少浪费点粮食,也是一种支持。
- 科学种田太重要了。老法子有老法子的道理,但新时代得有新办法,得可持续发展。
以前总觉得这些事儿离咱老百姓挺远,都是专家学者们操心的。这回一看,就在咱身边,跟咱的饭碗子息息相关。
想说的
这回“寻访耕地中的大熊猫”的经历,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这黑土地就跟咱自个儿的身体一样,你不好好待它,它迟早给你撂挑子。现在国家重视,农民努力,咱也得跟着吆喝吆喝,让更多人知道这黑土地有多珍贵,多需要咱大家伙儿一块儿爱护。
以后,再有人跟我提东北,我除了想到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我还会想到这片神奇的黑土地,这片需要我们像爱护大熊猫一样去守护的宝贵资源。这事儿,我觉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