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以前听歌,特喜欢咂摸歌词,觉得那是歌的灵魂。可最近几年,真是越来越糊涂,感觉自己跟不上趟了。
一开始我是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的?
我记得那会儿,大概是几年前,我开车时电台放了首新歌,旋律还行,挺抓耳的。我就想仔细听听唱的结果,听了好几遍,愣是没听明白几句。歌手那嗓音含含糊糊的,跟嘴里含着枣儿似的。我当时就纳闷,是我这耳朵不行了,还是现在流行这么唱歌?
后来我就开始留意了。 不管是排行榜上的热歌,还是年轻人推荐给我的,我都会特意去听歌词。结果发现,好多歌都这样:
- 发音含糊不清: 就是那种“喃低语”,有时候还带点电音,每个字都像是隔着层纱。
- 歌词不知所云: 有些歌词,就算你挨个字都认出来了,连在一起也不知道它想表达个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像是硬凑出来的。
- 意象过于密集或跳跃: 一会儿是宇宙星辰,一会儿是深巷老猫,中间没啥逻辑串联,我这脑子跟不上。
我就寻思,是不是我老了,跟不上年轻人的思路了?以前听歌,像什么罗大佑、李宗盛,那歌词,一听就懂,还能咂摸出味道来。再不济,情情爱爱的,总能共情?
后来我是怎么琢磨这事儿的?
遇到想不通的事儿就喜欢瞎琢磨。我就试着去找了些歌词来看,对着歌词听。
第一步,我找了些当红的歌。 把歌词打印出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看完之后,再听歌。有时候,看着歌词,,原来唱的是这个!但更多时候是,就算看着歌词,我还是觉得,这写的啥玩意儿?跟闹着玩似的。感觉像是在堆砌辞藻,或者就是为了押韵而押韵,没啥真情实感。
第二步,我特意去听了蔡健雅那首《越来越不懂》。 我记得里面有句歌词,“在 我22岁时,回想起当时多麽想谈爱…然而在 我32岁时,发现我没太多的心去等待。” 虽然这歌本身是讲感情的,但这歌名,可太戳我了。我就在想,是不是就像歌里唱的,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事情就变得没那么容易理解了,包括歌词。
我还试着去理解创作背景。 有些歌,可能需要了解歌手的经历或者创作时的心境才能明白。但我发现,现在很多歌,你就算把祖宗十八代都扒拉清楚了,那歌词还是像一团迷雾。可能人家追求的就是这种“氛围感”或者“不明觉厉”?
我还跟我家小孩儿聊过。他们给我推荐歌,我说听不懂词儿。他们就说:“嗨,听个旋律,听个感觉就行了,谁还仔细听歌词!” 我一听,得,代沟这玩意儿,真是实打实存在的。
我现在是啥感觉?
挺郁闷的。 以前觉得听歌是种享受,能从歌词里找到共鸣,找到慰藉。很多时候是听个热闹,或者干脆就当背景音乐了。想要通过歌词去理解一首歌,或者感受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难了。
也不是说所有新歌都这样,偶尔还是能碰到几首词写得特别好的,让人眼前一亮。但总体趋势,就是感觉歌词的“信息量”和“情感浓度”都在下降,反而“技巧性”和“模糊性”在增加。
现在我听歌,如果旋律好听,我就多听几遍。歌词?随缘。听懂了算赚到,听不懂也就算了。可能真是年纪大了,对这些“新潮”的表达方式,有点水土不服。但也可能,就像有些朋友说的,现在大家生活节奏快,没那么多心思去细细品味歌词的深意了,更追求直接的感官刺激。
反正就是这么个实践过程,从一开始的纳闷,到后来的刻意留意、分析,再到现在的基本“躺平”。也不知道有没有跟我有同样感觉的朋友。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越来越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