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也没啥特别的事儿干,就寻思着找点以前的老电影出来瞅瞅。翻箱倒柜地在脑子里过了一遍,还真让我想起一部当年挺火的片子——《2012》。你们肯定也都有印象?就是那部讲世界末日的科幻灾难大片。
实践的开始:决定重温
我记得当年这片子刚出来那会儿,可真是掀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澜。电影院里乌泱泱全是人,网上讨论也热火朝天。主要就是因为那阵子特流行所谓的“玛雅预言”,说2012年地球要完犊子。这电影一出来,好家伙,简直是火上浇油,搞得人心惶惶的,又带着点莫名的刺激和好奇。
我寻思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回头再看看这部片子,会不会有啥不一样的感觉?于是乎,说干就干,我就把这电影给找了出来。
实践过程:观影体验与细节回顾
那天晚上,我特意泡了杯浓茶,关了灯,就跟当年在电影院似的,想营造点气氛。电影那熟悉的片头,然后就是各种灾难场面接踵而至。不得不说,这特效在当年看,那肯定是顶呱呱的。现在看,虽然见识过更多牛掰的特效了,但《2012》里面那些大场面,比如洛杉矶整个掉进海里,黄石公园火山大爆发,还有那海啸铺天盖地卷过来的镜头,还是挺震撼的。
我还记得当时看的时候,手心都捏着汗。主角一家子各种死里逃生,开着飞机躲避裂开的地缝,开着车冲上即将起飞的“诺亚方舟”。那紧张劲儿,真是没得说。
印象比较深的几个点:
- 视觉冲击:城市像积木一样倒塌,大地像波浪一样抖动,海啸吞没一切。这些画面在当时确实是刷新了我的认知,觉得电影还能这么拍。
- “方舟”计划:各国秘密建造“诺亚方舟”来延续人类文明这个设定,虽然有点扯,但也挺符合人类面对绝境时的求生本能。电影里关于谁能上船的那些情节,也挺引人深思的,虽然它没深入探讨。
- 小人物的挣扎:主角不是啥大英雄,就是个普通作家,为了家人能活下去,使出浑身解数。这种小人物在大灾难面前的求生欲,还是挺能打动人的。
一边看,我就一边回忆。当年看完电影出来,大家伙儿都在那儿讨论,说这预言要是真的咋办?还有人开玩笑说赶紧去学开飞机、开船。现在想想,那时候还真有点儿傻乎乎的可爱。
实践后的思考与感悟
电影看完了,两个多小时,眼瞅着地球被各种折腾。等片尾曲响起来,我长舒一口气。最大的感触就是,时间过得真快!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2012年也早就成了过去式,咱们不都还好好的嘛地球也好好的。当年那些因为电影和预言而产生的焦虑、恐慌,现在看来,就像一场梦。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太阳照常升起。
重温这部电影,就像是回顾了一段特定的记忆。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片,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记录了当时人们对于未知的一种集体情绪。虽然NASA后来还吐槽过这部电影说它科学上不靠谱,但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它在娱乐性和话题性上确实是成功的。
可能人就是这样,总对未知的东西有点儿杞人忧天,又有点儿莫名的期待。灾难片之所以有市场,大概也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存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想象。
这回重温《2012》的实践,对我来说,就像是完成了一次小小的时光穿梭。挺有意思的。看完之后,除了感叹一下电影工业的厉害,更多的还是觉得,活在当下挺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比啥都强。那些电影里的末日景象,看看就别太当真,毕竟生活还得继续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