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李清照那句“自是花中第一流”。一开始我对这句诗没啥特别感觉,觉得桂花嘛就是那种小小黄黄的,香是香,但要说“第一流”,是不是有点夸张了?毕竟牡丹、玫瑰啥的,那颜值也是杠杠的。
起初的疑惑
就喜欢琢磨。特别是前几年,有段时间特别闲,就爱瞎鼓捣点东西。那时候小区里种了不少桂花树,一到秋天,那香味儿,啧啧,飘得老远。但我还是觉得,这花,长得太低调了,跟那些妖艳的货色比起来,确实不怎么打眼。你说它“第一流”,我总觉得差点意思。
动手实践的契机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末。那天天气特别阳光暖洋洋的。我妈打电话说,家里桂花开了,让我弄点回去做糖桂花。我心想行,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我就拎着个小篮子,跑到楼下桂花树那儿去了。
过程是这样的:
- 挑选桂花:我先是转悠了一圈,找那些开得正盛,颜色是那种嫩嫩的淡黄色,闻起来香味也浓郁的花。太老的或者还没开的,我都给它略过了。
- 小心采摘:这桂花小得很,得有耐心。我一朵一朵轻轻地从枝头上捋下来,尽量不带叶子和梗。这活儿还挺细致,摘了小半天,也就那么一小捧。
- 初步清理:拿回家之后,我把采下来的桂花摊在报纸上,仔细地把里面混进去的小杂质,小虫子,都给挑拣干净。这个步骤不能省,不然影响口感和储存。
制作糖桂花
清理干净之后,就到了关键一步——做糖桂花。我以前也没正经做过,就凭着我妈口述的法子,再加上自己琢磨。
具体步骤:
- 清洗晾干(可选):有人说要洗,有人说不用。我想着外面灰尘多,就用细细的流水稍微冲了一下,然后摊开晾,一定要晾到表面没有明显的水分为止。这个得看天气,有时候得晾大半天。
- 准备糖:我用的是那种绵白糖,感觉更容易跟桂花融合。
- 一层桂花一层糖:找个干净的玻璃瓶,开水烫过晾干。然后就开始铺了,先铺一层薄薄的糖在瓶底,然后铺一层桂花,再铺一层糖,再铺一层桂花……就这么一层一层地往上叠。重点是,每铺一层桂花,就轻轻地用勺子背压一压,让它们更紧实一点,也让糖能更好地渗进去。最上面一层,要用糖封顶,而且要多铺点。
- 密封等待:装满之后,把瓶盖拧紧,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接下来就是等待了,据说至少得等个三五天,让桂花和糖充分融合,桂花的香气慢慢渗透到糖里,糖也把桂花的水分析出来一些。
“第一流”的领悟
过了大概一个礼拜,我估摸着差不多了,就打开了瓶子。你别说,那一瞬间,一股子浓郁又清甜的桂花香气“扑”的一下就钻进鼻子里了!跟我平时闻到的那种飘在空气里的香味还不一样,这种香味更醇厚,更实在。
我舀了一小勺出来,泡了杯开水。那黄澄澄的桂花在水里慢慢散开,之前被糖腌得有点蔫的小花瓣,遇到热水又舒展开了一点。喝一口,哇,那叫一个香甜!那种甜不是齁嗓子的甜,是带着桂花特有清香的甜,喝下去之后,嘴巴里、喉咙里都留着那股子回甘和香气。
这时候我再琢磨李清照那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突然就明白了。桂花它确实不需要跟别的花去比谁更鲜艳,谁更大朵。它就凭着这股子沁人心脾、无可替代的独特香气,就能征服一切。这种美,是内敛的,是持久的,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甚至亲自动手去体会,才能真正感受到的。
通过这回自己动手做糖桂花的实践,我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为啥桂花能被称为“花中第一流”。它不是靠外表取胜,而是靠它那独一无二的内涵和韵味。这可能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道理,花也一样,有“内涵”的花,才是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