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自个儿琢磨出来的,咋一步步往上走,也就是大伙儿说的当个“bigboss”这点事儿。这可不是啥理论,都是我自个儿亲身经历,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来的,希望能给正在路上的朋友们一点启发。
起初,我就是个闷头干活的
刚开始工作那会儿,我跟很多人一样,就是个实诚人,领导说啥我干总觉得把手里的活儿干漂亮了就成了。那时候没想太多,什么职业规划,什么人际关系,都迷迷糊糊的。每天就是上班、干活、下班,觉得这样也挺踏实。
第一次“开窍”:责任心这玩意儿真顶用
转折点是有一次,部门接了个特麻烦的项目,没人乐意牵头。我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可能是年轻气盛,就主动跟领导说我来试试。那段时间真是昏天黑地,天天加班,到处协调,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中间有好几次都想放弃了,太累了。但咬咬牙,还是撑下来了。项目虽然不算完美,但也顺利完成了。就因为这事儿,领导开始注意到我了,觉得这小子关键时刻能顶上。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责任心这东西,比啥都实在。你敢担事儿,别人才会信任你,机会自然就来了。
琢磨“上头”的心思,少走弯路
后来我慢慢发现,光会干活还不行,还得知道领导到底想要以前我老是凭自己的理解去干,有时候干完了,领导说:“方向偏了点。” 那真是白费劲。后来我就学乖了,接到任务,一定先花时间去理解透彻领导的意图。不明白的就问,哪怕多问几句,也别自己瞎猜。这样一来,工作效率高了,领导也满意,自己也省心。
- 多听:领导布置任务的时候,仔细听,别打岔。
- 多问:不确定的地方,大胆问清楚,确认需求。
- 多想:站在领导的角度想想,他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期望达到什么效果。
开会也是个“战场”,得学会表现
以前我开会就是个“听众”,最多点点头。后来我发现,那些能说会道、积极发言的人,往往更容易被记住。我就开始琢磨,怎么在会上“刷存在感”?
我开始主动记录会议纪要。这招真挺好使的。一来,强迫自己认真听,理解会议内容;二来,会后整理出来发给大家,显得你专业、细心。慢慢地,领导也开始在会上点我的名,问我的看法。我也会提前做点准备,针对议题提一两个建设性的意见。别小看这个,能提出可行性建议,说明你在思考。
专业能力是根本,但心态也得跟上
想往上走,业务能力肯定得过硬,这是吃饭的家伙。我一直没敢放松学习,遇到新技术、新方法,都尽量去了解,去掌握。但光有技术也不行,还得有个好心态。
谁没遇到过挫折?项目搞砸了,被批评了,甚至背黑锅了,都可能发生。以前我遇到这些事儿就特别沮丧,甚至怀疑自己。后来我明白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别先把自己心态搞崩了。保持积极,才能更好地迎接下一个挑战。我开始学着把压力转化成动力,越是难啃的骨头,啃下来了成就感越强。
关于同事,关系要处但“朋友”这词儿得分场合
在单位里,跟同事处好关系太重要了,毕竟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合作起来也顺畅。我一直努力跟大家保持友好的互动,互相帮助。但有句话糙理不糙,“不要把所有同事都当成推心置腹的朋友”。这话我以前不信,吃过几次亏之后才明白。工作是工作,交情是交情。保持专业距离,有时候反而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能更客观地处理事情。
站在更高处看问题,格局就大了
以前我做事,就只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后来职位慢慢上去了,我开始强迫自己站在公司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我做的这个决策,对其他部门有什么影响?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是不是有利?这么一想,很多事情的优先级、处理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格局大了,看问题的眼光自然就远了。
想成为所谓的“bigboss”,没啥捷径。就是踏踏实实把每一步走多担待一点,多思考一点,多主动一点。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真不假。我这实践过程,磕磕绊绊的,但也算有点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上点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