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天得跟大家伙儿说道说道我最近的一段“奇遇”,这标题你们也瞅见了,《行走的鸡毛掸子》,听着是不是挺有画面感?别急,听我从头给你们捋捋这事儿是怎么一回事。
起因:一切源于不安分的心
话说回来,最近老琢磨着给自己捯饬捯饬,觉得生活嘛就得有点新鲜感。你们懂的,人一闲下来就容易瞎琢磨。我就寻思着,是不是该从“头”开始,换个新发型,换个新心情。就在网上瞎看,瞧见人家那种有点层次感,带点颜色的挑染,感觉挺时髦,心里就长草了。
行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尝试
行动力还行,心里长了草就得拔。于是乎,我就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先是去买了染发膏,挑了个自认为比较低调又不失内涵的颜色,想着自己在家操作,省钱又方便。还特意看了好几个教学视频,感觉自己理论知识已经武装到牙齿了。
买回来之后,我就铺开架势准备大干一场。旧毛巾往脖子上一围,手套戴上,染发梳、小碗一应俱全。按照视频里的步骤,先分区,再涂抹。我寻思着,这挑染嘛就得随意一点,自然一点。于是我就这里一撮,那里一缕地开始往头发上糊染发膏。
涂抹的过程还算顺利,虽然胳膊有点酸,但一想到即将焕然一新的自己,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涂完之后,用保鲜膜把头发一包,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那叫一个期待!
转折: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等等,终于到了冲洗的时间。我兴冲冲地跑到卫生间,对着镜子,小心翼翼地把染发膏洗掉。洗的时候,感觉水里颜色还挺正的。可等我把头发吹个半干,对着镜子一照——我傻眼了!
好家伙,那哪里是我想要的时尚挑染!由于我这“随意”的手法,染出来的颜色东一块深,西一块浅,有的地方压根没染上,有的地方又糊成了一坨。更要命的是,那颜色在灯光下泛着一种说不出来的黄不黄、棕不棕的光泽,配上我那凌乱的发丝,活脱脱就像顶着一个刚打扫完卫生,沾满了灰尘的鸡毛掸子!真的,一点不夸张,尤其是风一吹,那几撮染得特别“出彩”的头发,飘逸起来,简直就是动态版的鸡毛掸子。
我媳妇儿瞅见我,先是愣了三秒,然后直接笑弯了腰,指着我说:“你这…你这是行走的鸡毛掸子!” 我当时那个心情,真是欲哭无泪。
补救:亡羊补牢的折腾
这下可顶着这么一头“艺术品”,我哪儿敢出门!不行,必须得补救!
- 第一步:疯狂洗头。 我天真地以为多洗几次,颜色能淡一点,能均匀一点。结果?颜色是淡了点,但那不均匀的“鸡毛”感更突出了。
- 第二步:求助专业。 实在没辙了,我第二天一大早就戴着帽子,灰溜溜地跑去了常去的那家理发店,找我的御用托尼老师。
托尼老师一掀开我的帽子,也是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他端详了半天,说:“哥,你这是参加什么行为艺术去了?” 我把我的“光辉事迹”一说,他摇了摇头,开始了他的拯救行动。
那真是一场硬仗! 先是帮我把颜色尽量统一,然后重新修剪,把那些特别扎眼的“鸡毛”给处理掉。整个过程,我就跟案板上的鱼似的,任人宰割,心里就一个念头:只要别再是鸡毛掸子就行!
结果:尘埃落定与经验总结
折腾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总算是收拾得能见人了。虽然离我最初想要的“时尚感”还有点距离,颜色也比预想的深了不少,但起码,我不再是那个“行走的鸡毛掸子”了。付钱的时候,我肉疼,这钱都够我买好几把真鸡毛掸子了!
这回实践,真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总结下来就几点:
- 专业的事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 别老想着自己动手能省钱,有时候付出的代价更大。
- 别太高估自己的动手能力。 看视频感觉简单,真上手了,那就是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
- 沟通很重要。 就算去找专业人士,也得把自己的想法说明白,不然也容易翻车。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挺搞笑的。也算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了,起码以后再也不敢随便在自己脑袋上瞎折腾了。希望我这“行走的鸡毛掸子”的经历,能给大家伙儿提个醒儿,别轻易尝试,除非你也有视死如归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