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今天又是我来唠嗑了。今儿个不聊别的,就说说我最近琢磨的一件事儿——怎么查化妆品成分。你们也知道,我这张老脸,以前那是真瞎用,啥火跟风买结果?有时候用得挺有时候就直接“烂脸”警告了,又红又痒的,难受得要死。
起因:为啥要查成分?
起初,我就是被坑怕了。有一次买了个挺火的面霜,说是敏感肌也能用,结果我用了不到三天,脸颊两边就开始起小红点,痒得我直挠。后来跟一个懂行的朋友一聊,她就问我:“你买东西前看成分了吗?” 我当时就懵了,我说:“那玩意儿密密麻麻跟天书似的,谁看得懂?” 她就笑我,说现在都有专门的APP能查,让我自己去搜搜。
我的实践过程:
听了朋友的话,我就开始行动了。毕竟脸是自己的,可不能再瞎折腾了。
- 第一步:找工具。
我就在手机应用商店里搜关键词,什么“化妆品成分”、“护肤品查询”之类的。好家伙,一搜出来还真不少。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挑了几个下载量看着还行、评价也过得去的APP。记得当时下了有“美丽修行”、“真我APP”,好像还有一个叫“凹凹”的,具体名字可能记不太清了,反正就是类似功能的。 - 第二步:上手试用。
下载好了,我就挨个打开试试。这些APP用起来大同小异。- 扫码/搜品名: 大部分APP都有扫产品条形码的功能,对着条码一扫,产品信息就出来了,这个挺方便。要是手边没产品,也可以直接输入化妆品的名字搜。
- 看成分列表: 搜到产品后,点进去就能看到详细的成分列表。这可比我自己对着包装盒上的小字看得清楚多了!而且它还会把每个成分给你标出来,比如是保湿的、美白的、还是防腐剂、香精啥的。
- 关注安全风险: 有些APP还会给成分标注安全等级,比如绿色代表安全,黄色橙色就代表有一定风险或者刺激性。我主要就看那些标着黄色或者红色的成分,特别是排在成分表比较靠前的。
- 了解成分功效: 除了风险,它也会写每个成分大概是干啥用的。比如透明质酸钠是保湿的,烟酰胺是美白的,等等。这样就能大概知道这个产品主打的功效是不是吹牛了。
- 第三步:对比分析。
我把我手头上正在用的,还有以前用过感觉不舒服的产品都查了一遍。这一查不要紧,还真发现点问题。比如我之前用着脸痒的那个面霜,里面香精和一些风险较高的防腐剂都排得挺靠前。而有些用着感觉不错的产品,有效成分确实含量比较足,刺激性成分就少。 - 第四步:形成习惯。
就这么捣鼓了几次,我现在买化妆品前,都会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查一查。也不是说完全依赖这些APP,毕竟每个人的肤质不一样,APP给的也只是个参考。但起码能帮我避开一些明显不适合我的成分,或者是一些纯粹靠营销、成分不咋地的产品。
我的心得体会:
学会查成分之后,我感觉自己花钱都花得明白了。 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跟风,看到广告吹得天花乱坠就心动。现在我会先看看它的成分表,如果前面几个都是水、甘油,然后一堆香精色素防腐剂,有效成分排老后面,那我就直接拔草了,省钱!
而且通过查成分,我也慢慢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护肤成分知识。比如哪些是温和的保湿剂,哪些是可能引起刺激的,哪些又是真正有效的。虽然算不上专家,但至少能做个“明白的消费者”了。
这些APP给出的数据和分析,咱们也得辩证地看。有时候可能数据更新不及时,或者有些小众品牌查不到。但作为辅助工具,我觉得还是挺有用的,至少能帮我们筛选掉一部分“雷品”。
好了,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儿。希望我的这点小经验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以后买东西,记得多留个心眼,查查成分,对自己负责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