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个大早挤公交
我那天真是摸黑就爬起来了。背上我那破相机和小本本就往客运站冲。目标贼明确——漓江边上的歌圩场子!路上那叫一个人山人海,公交挤得快变形了,满车都是穿得花花绿绿的老乡,五色糯米饭那甜丝丝的味道早就飘得满车都是。
钻进人堆找“歌台”
刚挤下车,好家伙,差点被锣鼓声掀个跟头!那场面,乌泱泱全是人脑壳,红绸子黄绣球满天飞。我像个没头苍蝇似的跟着人潮往里拱,耳朵里灌满了山歌调调,有老汉唱得雄浑,有妹子声音脆得像山泉。好不容易挤到个稍微靠前的地儿,脚跟还没站稳,就被旁边看热闹的阿婆塞了把红鸡蛋。她说:“后生仔,彩蛋!图个吉利嘞!”我乐呵呵接过来,蛋壳热乎着。
歌圩台上见真章
挤了半天,可算瞄见主歌台了!台子搭得挺高,挂满了绣球和彩带。我赶紧掏相机,刚对上焦,台上就开唱了。两边阿哥阿妹你来我往,歌词跟竹筒倒豆子似的,又快又溜。唱的是插秧、采茶、谈恋爱那些事,台下观众也跟着吼。我扯着嗓子想跟着哼哼,结果一开口就跑调八百里,旁边几个小娃直接冲我笑岔气。
晃悠的时候发现旁边空地上更热闹!凑过去一看:
- 抢花炮:一帮精壮小伙子跟打仗一样,追着那个缠红布的铁圈圈疯跑,扑地上抢,泥巴糊了满身,个个龇牙咧嘴地笑。
- 斗竹杠(学人家打扁担):几个阿叔把扁担敲得啪啪响,跳来跳去,脚底下跟装了弹簧似的。
- 做五色饭:几个阿婆现场摆开架势,枫叶泡的黑米、黄姜饭、红蓝草染的红色……几层铺到竹筒里蒸。那香味,馋得我直咽口水。凑近了问,阿婆咧嘴笑:“老法子,染饭草山上采的!”
绣球砸头上?手忙脚乱!
正端着相机猛拍人家打铜鼓,脑袋顶上“嗖”地飞过去好多个圆乎乎的东西!是抛绣球!红的绿的布球球满天飞。旁边后生个个跳起来抢,抢到就贼得意地冲姑娘那边笑。我傻乎乎举着相机,结果“啪叽”一个绣球直接糊我脸上!当时就懵了,手忙脚乱去抓,抓了个空,眼睁睁看它掉脚边。旁边几个阿妹笑得前俯后仰,我赶紧捡起来扔回去,臊得满脸通红。
饿瘪了尝口正宗糯米饭
折腾一上午,五脏庙早就唱空城计了。钻进路边支起的临时摊,点了一大碗五色糯米饭。老板娘特实在,黑米、黄饭、紫饭、白饭、红饭压得瓷实,顶上撒了大把的花生碎、葱花。顾不上烫,一口咬下去,糯叽叽的饭裹着油脂香,夹着草木的清香,咸香咸香的,绝了!就着碗边还啃了个咸鸭蛋,蛋黄都流油,那叫一个满足!一边吃一边看旁边阿公慢悠悠染彩蛋,拿植物叶子包着蛋煮,染出来红一块绿一块,有股草腥味,怪好闻的。
回程路上脚打飘
太阳下山才跟着大部队往回走。腿肚子都转筋了,嗓子也笑哑了。耳朵里还嗡嗡响着白天的山歌调调,挎包里塞满了彩蛋(路上又被塞了好几个)、一小包路上买的花生糖。挤上回城的车,车里弥漫着汗味和糯米饭的余香,一车人脸上都还带着过节的红晕。
拍了一堆“鬼影”,值了!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倒腾相机。结果翻翻白天拍的片子,一大半是别人的后脑勺,要么就是拍花了、拍虚了的“鬼影”!歌圩台上对唱的画面模糊得只能看个大概。唯一一张拍清楚了,是我被绣球砸脸时手抖按的快门,一张狰狞又懵逼的大脸占满屏幕……真给自己气笑了。不过想想那种热闹、那种扑面而来的快乐劲儿,手机和相机哪记得住万分之一?得,明年带个防抖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