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电脑前坐定,想着干点啥刷网页看到《消失的子弹》这片挺多讨论,突然就来了兴致,琢磨着干脆自己动手,把这片子的重点细节理一理,当回业余影评人试试水!
准备:重看电影记线索
说干就干!先翻出《消失的子弹》这片子,重新看一遍。这回可不是图热闹了,手边特意摊开个大笔记本,笔也备电影一放,整个人就像侦察兵,眼睛紧盯着屏幕不敢眨。
看到关键地方,老习惯又犯了,拼命按暂停键!尤其是讲那颗神奇“消失”子弹的段落,来回倒腾好几次。老包坐在烟雾缭绕的办公室里,眯着眼分析案子;小郭在现场皱着眉头翻来覆去找东西;法庭上律师们唇枪舌剑……这些细节我都暂停下来,把画面里的东西一个字一个字抄在本子上:子弹啥样、证人怎么说的、墙上挂钟几点、甚至窗户外面树影晃动的地方都记下了。
笔记本很快写满好几页,自己都乐了,拍个照留个念,这密密麻麻的字,看着就挺有成就感。
卡壳:子弹去哪了?
中间可没少卡壳!特别是电影反复强调那颗子弹是凭空消失的,咋想都想不通。物理定律不是闹着玩的嘛子弹打出去,总得有痕迹!我又倒回去,把开枪的场景、尸体检查那段看了又看,看得都快吐了。老包说子弹“融掉”了,我就在本子上画了个大问号——这不科学!真能这样玩?牛顿棺材板压不住了。
还有,刘青云扮演的那位神探,在片场试验枪击那段。他对着水里、油里“砰砰”打,观察子弹轨迹。这一段特别关键!我反复回看,把不同材质被击中后的变化都列成了清单:水花怎么溅的,油脂怎么变形,子弹卡在哪个位置……写得胳膊都酸了。
梳理:把细节串起来
看完电影,看着一桌子乱糟糟的笔记,只能硬着头皮开工整理。把本子摊开在书桌上,一支红笔一支蓝笔轮着用:
- 物理硬伤划红线:子弹融化?太扯了?圈出来打个叉。
- 导演铺垫的心思划蓝线:诶,这里老包和杨幂讲话时,镜头总扫过墙角那把大风扇?这个细节埋得得写上。
- 反转线索重点标:最牛的是那个“心理魔术”部分!前面那么多铺垫,什么催眠、暗示,就在小郭被误导以为自己开枪那一刻全揭开了。这部分我单独留了一页纸,把前因后果画成箭头图,终于整明白了——子弹根本就没存在过!全是障眼法。想通这点,后背汗毛都立起来了,导演真会玩。
写稿:吐槽归吐槽
材料理得差不多了,打开电脑开写。敲题目——《消失的子弹剧情有哪些重点?影评人盘点必知细节!》
写的时候,重点放在过程重现上了,自己咋看电影咋记笔记的。肯定得提那颗“消失”的子弹有多离谱,物理上完全站不住脚。但公平点也得写上,导演镜头语言玩心理暗示确实有两下子,烟雾、光线、道具布置这些小细节用得特别鸡贼,目的就是让观众晕头转向,跟着小郭一起掉坑里。
肯定不能少了那个超级大反转——所有人拼命找的“子弹”,居然是个空气!心理操控才是核心。合上电脑盖儿,长舒一口气,琢磨这片子,真跟老包查案似的,细节里全是陷阱!下次聊别的片估计还得这么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