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蹲在电脑前翻历史资料,突然瞅见北伐军这段儿,心里就咯噔一下。这仗打得也太窝囊了,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里头有嚼头!
一、上山前我还挺嘚瑟
那天下午,我泡了杯浓茶,摊开地图,手指头戳着“军之峰”那个山头。“瞧着没?当年北伐军就是搁这儿栽了大跟头!”我对着直播间老铁嚷嚷,唾沫星子差点溅屏幕上。琢磨半天,我决定模拟一回,就按他们当年的思路走一趟,看看坑到底在哪儿。
二话不说,立马行动。揣了包压缩饼干、一瓶水,套上我最破那双登山鞋就出了门。天阴沉沉的,我抬头瞅了一眼,心里嘀咕:“这天气够呛”,但脑子一热想着,“北伐军也没挑天气,走着!” 根本没去查实时天气预报,一脚油门就冲着山脚去了。
二、半道就感觉不对劲了
爬到半山腰,刚拐过那个陡弯,好家伙,雨点儿噼里啪就砸下来了,比黄豆粒儿还大。山路上那层薄土眨眼就变成了稀泥汤。我一步一呲溜,鞋底子压根儿抓不住地,死命抱着旁边湿漉漉的大石头才没滚下去。
心里那个后悔!“让你不看天气预报!北伐军倒霉估计就赶上这破天了!” 我骂骂咧咧蹭到一小块凸出的石头底下躲雨,衣服湿了大半,风一吹冻得直哆嗦。饿倒是还就是水快喝完了,嗓子眼儿冒烟。
更崩溃的在后面。本来以为就一条道儿通山顶,结果走到一个岔路口,傻眼了。路牌被雨水淋得糊成一团,完全看不清字。凭感觉选了个看起来像“主路”的往上爬。爬了估摸半个小时,越走越荒,不对劲!掏出手机想查轨迹,屏幕全是水,划拉半天没反应。四周除了雨声就是一片白茫茫的雾,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三、稀里糊涂登了顶,心里凉半截
咬牙硬撑着又走了半个多小时,雾稍微散了点,发现自己居然爬到顶了!可这“山顶”怎么不对劲?巴掌大块平地,几个光秃秃的石头,视野差得要命。“坏了!走岔了!这肯定不是主峰!” 我心里咯噔一下。
掏出备用防水地图,手指头一戳——完犊子!我爬的这条岔道,标着个小三角,顶多算个“无名高地”。而真正的制高点“军之峰”,就在地图上不到两厘米的地方,但隔着深沟,被雨雾挡得严严实实,压根瞅不见!我瘫坐在湿石头上,浑身湿冷,心里拔凉。
四、下山摔个屁股墩儿,教训全懂了
雨小了点,赶紧摸索着往下撤。天黑得快,下山更难。一脚踩在松动的石头上,屁股结结实实砸在地上,泥水糊了一裤子。那一下摔得我真叫一个清醒!北伐军的教训,我算是亲身体验到了:
- 不看天就出发:跟北伐军一样,太莽撞,低估了天气这个变脸王。
- 路都没整明白:岔路口稀里糊涂选道,他们当年估计地图情报也是糊涂账。
- 补给瞎凑合:就一瓶水?北伐军后勤要是也这样,部队不散架才怪。
一瘸一拐挪到山脚,天彻底黑透了。坐车里啃着一块饼干,浑身骨头疼,但脑子反而清晰了。折腾这一天,啥美景没看着,净遭罪了。
所以军之峰这仗输在哪? 说白了就是战场环境摸不清、关键目标没抓准、后勤准备太儿戏!跟我在山里抓瞎一个道理。甭管多高远的志向,脚底下不稳,就得摔跤!这趟泥里打滚的体验,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