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恐极是成语吗

今天这事儿挺有意思,说来话长。就是闲着没事儿翻我侄子的作文本,看见他用了个“细思恐极”,旁边被老师红笔圈出来,打了个大问号。我一看就琢磨开了:这玩意儿算成语吗?心里咯噔一下,好像有点模糊,这不就自己给自己挖坑了嘛干脆折腾一回弄个明白。

第一步:翻老底的书

我琢磨着,先查查老祖宗的东西最靠谱。立马从书架上扒拉出那本快散架的《现代汉语词典》,搁那儿哗哗翻了大半天,犄角旮旯都摸遍了,硬是没见着“细思恐极”这四个字排排站。我不死心,抽屉里那本《中华成语大辞典》也揪出来,从“细”字头开始,一行行往下捋,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结果还是查无此词!这心里就有点犯嘀咕了,难不成真是个“假把式”?手都翻酸了,书页沾了一手指头灰。

第二步:网络捞鱼

词典找不到,转战网上呗。摸过键盘噼里啪一顿敲,把“细思恐极”按进搜索框。好家伙,满屏都是解释、造句,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感觉全世界都在用它。我顺手点开几个,越看越不对劲:这个词在网上简直是“流量王”,哪哪儿都有它!有人一本正经分析它的“出身”,有人掰开了揉碎了讲解它怎么用……可翻来覆去就一个问题:没一个人能拍着胸脯说出处是哪部古籍、哪位古人说的!权威点的百科类词条底下,要么标注个“网络词语”,要么干脆空白一片“暂无释义”,整得跟个没户口的似的。

第三步:抠字眼看结构

网上的信息跟浆糊一样,我心说得了,自己动手拆。搬个椅子一坐,把这四个字摊开在桌面上——“细思”、“恐极”。这不就是“仔细想想,害怕到极点”嘛意思倒是直白得跟白开水一样。可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不像成语常见的四个字那种浑然一体的架势(比如“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更像两截短语硬是拼成一双筷子。我琢磨着,成语那点“典故味儿”、“雅致劲儿”,它好像也没沾上边儿。

第四步:撞上专家说法

正抓耳挠腮,手滑点开一篇讲语言的老文章。里面写得明明白白:成语得有“定形、定义、定源”三要素,少一条都不算正经队伍。我把“细思恐极”搁这框里一套——完犊子!意思么,现在网上倒是渐渐约定俗成了(吓人一跳),可“形”?一会儿写作“细思极恐”,一会儿又变回“细思恐极”,乱糟糟跟走马灯似的;“源”更别提,纯属互联网时代的土特产,顶多是《盗墓笔记》之类小说带火的。套这三条标准一看,妥妥的是临时工嘛

意外发现:小孩比大人懂用

准备收工了,顺手点开手机里的班级群。好家伙,看见一帮小孩在那儿刷屏讨论恐怖小说,满屏都是“细思恐极”!这词在他们嘴里溜得跟说“吓死宝宝了”一样自然,比我用得还麻利。突然就想通了:管它是不是成语!有人用、用着顺溜、能咂摸出那个“头皮发麻”的味儿来——这不就够了?词典没它名字怎么了?语言这玩意儿,活人开口说的才算数。

我这翻书、上网、拆字、对标准一通折腾,累是累了点,但总算是把心里那个疙瘩解开了。与其硬把它塞进成语的框里充门面,不如承认它就是咱这时代蹦出来的新词儿,听着就带着一股新鲜热乎的“人味儿”。结论简单得让人发笑:细思恐极这玩意儿,真细究起来,字典里查不到它很正常,毕竟它活蹦乱跳地活在人的嘴边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