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历史书,发现那些三令五申的主人公故事特别有意思,就琢磨着弄个分享。咱今天就来聊一聊我的实践过程,从最开始瞎琢磨,到详细整理五个经典案例,到理清楚思路。
开头咋想的
昨天晚饭后,坐沙发上翻手机刷新闻,跳出来一条关于历史教育的帖子,说“三令五申”的事儿很启发人。我就挠头想,这主题听起来挺带劲的,为啥咱不整一个分享?以前孩子上学时提过类似故事,我答应过要帮他梳理一遍,结果拖拖拉拉了一年多。这回不能再懒了,干脆动手开干。
立马掏出笔记本,在纸上刷刷地列了个框架:先搞懂啥是三令五申,再扒拉出五个经典例子,写个解读。开头得简单点儿,别整复杂了。我回忆老辈子讲的故事,不就是上头一次次命令,主角得听话但经常闹出事儿吗?心里嘀咕,这玩意儿不难搞。
详细过程咋做的
第二天大早爬起来,直奔书架翻那些破旧书。先拎出《三国演义》,一页页翻找诸葛亮那段。读着读着就冒汗了,书上字都糊了,得拿放大镜才看清。结果发现诸葛亮的例子挺合适,刘备三次派人去请,这不就是三令五申的主子命令嘛赶紧在本子上记下来:诸葛亮被三顾茅庐还磨叽半天。
接着翻《水浒传》,宋江那一部分。这家伙好啰嗦,朝廷招安了好几次,他来回折腾。我边看边撇嘴,这不主角自己三令五申?得,把它算上。随手写几个点:宋江为啥总是犹豫不决。
然后琢磨岳飞,记起小时候爷爷讲过的。翻出岳飞传记,秦桧害他时皇帝下了多次命令。书上满是灰尘,读得我喉咙发干,咽了几口水才接上。在本子上草草画个圈:岳飞悲剧就是命令太多却不管用。
再想想包拯,断案故事我最熟。回记脑子里的片段,他审案子时总是一遍遍强调律法。懒得翻书,直接翻笔记写了段解读:包拯当清官,命令得重复多次才能服众。
一个找现代点的,想到鲁迅小说。查那些旧书堆,终于翻出《阿Q正传》。阿Q被训诫多次还犯傻,这例子太典型了。在本子上乱涂乱画:阿Q为啥屡教不改。
整个过程中,本子都被我写得皱巴巴了。记完五个例子后,我坐那儿发愁咋组织语言。老婆在旁唠叨别熬夜,我嗯嗯应着,手上继续划拉要点。
实现咋解读的
整理到半夜,终于把五个案例理得差不多了。我喝了口凉茶,清清嗓子开始写解读。
- 诸葛亮被三顾茅庐:刘备三次派人去请,诸葛亮先推辞再答应,这不是主角被动接受命令嘛解读起来就是,老诸葛搞面子活,考验主子诚意。
- 宋江被朝廷招安多次:上头一而再下令招安,宋江纠结来去反误事。主角自己成了命令对象,解读说宋江太贪心,结果全盘皆输。
- 岳飞被秦桧陷害:皇帝下命令不许岳飞搞事,但岳飞不听,反被害死。悲剧收场是因为三令五申不起作用,解读得出教训:命令多了主角也犯倔。
- 包拯断案反复强调律法:他审案时总是一遍遍重申规则,主角自己发命令让犯人听话。解读起来是主角智慧,命令得反复才能服人。
- 阿Q被训诫多次:鲁迅写阿Q被骂也不改,主角就是不听命令的代表。解读很简单,主角糊涂,三令五申顶个屁用。
搞完后,我合上笔记本长舒一口气。这实践过程挺折腾人的,但读完这些故事明白了:主角们为啥非得被命令逼着走?不就是人性使然吗。三令五申的故事教咱们当主角也得学会听话别犯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