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早上刷朋友圈,瞅见一个哥们儿晒图说:“这七月流火的天儿,热死个球了!”我琢磨着,这不胡扯吗?印象里“七月流火”不该是凉快的词儿嘛得,立马来劲儿了,决定自己动手查个明白,把这事儿搞透。
动手第一步:先搜搜看
二话不说,我扒拉出手机,打开浏览器,咔嚓开始打字“七月流火啥意思”。跳出来的内容倒不少,多数贴子一口咬定说“七月热得像流火”,还有人配夏天汗流浃背的表情包。我看得直挠头——这不跟我哥们儿一个样嘛九成人都瞎理解。我心想不行,得找个靠谱的源头,不能光信网络瞎说。
找源头书柜翻古董
转身扑向客厅书架,里头堆着不少老旧文学书。我猫腰扒拉,终于抠出本皱巴巴的《诗经详解》。哗翻到《国风·七月》那一章,瞪眼细读。里头原话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再瞅注释,明白写着:农历七月时,星星“火”向下移动,表示天气转凉该准备秋衣了。这跟热完全不搭嘎!我拍大腿乐了:“原来老祖宗说的是降温,误解害人不浅!”可我还疑心,又掏出另一本辞典查证,结果一样——压根不是炎热的描述。
问人确认破迷思
- 电话问专家
拎起手机就打给教语文的大学同学。那家伙一口水喷出来:“喂,兄弟你搞七月流火是冷词儿!现在人瞎用成习惯,全是没文化的锅。咱老师当年特意强调过。”我边听边点头,又拉个微信语音群问亲戚朋友,一水的回复全是“七月很热呗”。折腾一圈,彻底证实:十个人有九个理解错了,闹了个大乌龙。
整明白为啥错得离谱
我咂摸半天,根源在哪儿?现代人太懒,读书少呗!尤其网络流行化,把老词儿歪曲成时髦梗,越传越离谱。我抓出笔记本,嚓嚓写下心得:七月流火本意是天凉标志,误读成热字眼,纯属文化断层搞笑事儿。回想起来,这实践也值当——不光自个儿门儿清了,还能给大伙儿提个醒。
查完就释然了:生活里这类糊涂账一堆堆的,多动手、少想准没错儿!得,下回见面得好好教育那哥们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