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试试揭秘变脸绝活那点事儿,说干就干。早上刷手机刚好看见有人聊变脸,评论区争得脸红脖子粗,都说自己老家是变脸正宗起源地。我这好奇心一下子被勾起来了,这不就是今天的主题嘛
第一步:翻箱倒柜找资料
我是直奔书柜,先把那几本积了灰的地方戏曲书扒拉出来。老书就是啥都有。川剧那本里,清清楚楚写着“变脸是川剧独门绝技”,还画了好些油彩脸谱。翻到清末民初的段落,果然瞄到“灯影戏”几个字,书上说变脸的前身跟这影子戏脱不了干系。心里有点谱了,但这还不够,谁知道是不是四川人自卖自夸?
又去网上查,好家伙,海量信息跟不要钱似的蹦出来!各路说法乱成一锅粥:有说是京剧玩剩下的,有讲是秦腔老祖宗搞出来的,还有硬扯到傩戏跳大神脸上的。看得我眼都花了,鼠标点得噼里啪响,心里直嘀咕:这玩意儿总不能是天上掉下来的?得!不能光听别人忽悠,我得自己琢磨门道。
第二步:亲手比划门道
下午我就坐不住了,想亲自体验下变脸的玄机。先从最简单的扯脸开始。翻箱倒柜找出几条绸子带子,剪成巴掌大的小块,模仿书上说的脸谱轮廓。用胶带粘在脸上试了试,结果一扯——好么!胶带把眉毛粘起来半边,痛得我龇牙咧嘴,带子还缠头发上了,扯半天才解开。这下懂了,胶水粘不好可真行不通。
气死我了!不死心又试“吹脸”。抽屉里正好有半袋泡打粉过期了,干脆废物利用。摊了薄薄一层在铜盘子上,深吸一口气使劲吹!噗——!粉是飞起来了,但方向根本不受控,整个桌子跟下雪似的,呛得我咳咳咳,粉全沾在汗津津的脑门和衣领上,脸谱?影子都没见着!真佩服那帮演员怎么吹得准。
第三步:跑腿找真人指点
在家瞎折腾怕是不行了,晚上直接奔市里那个小剧团去了。老剧场后台还亮着灯,远远就闻到一股油彩味。厚着脸皮找到一位脸上还带着半边妆的老演员,跟人家套近乎递烟:“张老师,您给讲讲呗,变脸这活计是咋来的?”
老张师傅接过烟,眯着眼笑了:“咋了?你也想学?”他一边卸妆一边跟我唠:“书上写的没错,变脸这玩意儿就是咱川剧生出来的孩子!外省那些个说法,多半是跟风学的,或是把咱这手绝活安到自己老家戏头上了。”他拿起一件演出服的衣襟,边缘密密麻麻藏着机关,“你看这料子没?薄丝绸!咱四川人搞丝绸几百年了,没这东西,想扯脸变快?门儿都没有!”他比划着,“还有这脸谱画法,全是我们川班子一代代传下来的笔法,别的剧种,形似神不似!”老张越说越起劲,把后台装头饰的樟木箱子拍得哐哐响。
临走他还送我几张印着油印老脸谱的纸片,说是他年轻时候用的。“变脸讲究的就是这劲儿,‘快、准、神’,全是老四川戏窝子里长出来的本事!啥京啥秦的,哪比得上咱这门老祖宗手艺?”老张的话带着浓浓的口音,却说得我不住点头。
忙活一天,算是把变脸老底给摸清楚了。这真不是到处都有的玩意儿,根子就是扎在四川的土壤里。扯脸得用好丝绸,画脸要用地道川谱,连变的那股子劲儿,都带着巴蜀的火辣味儿!今天没白折腾,虽然把脸粘得生疼,吃了一肚子泡打粉,但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