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刷手机突然馋腌笃鲜了,看菜名就纳闷,"腌"知道是咸肉,"鲜"肯定是鲜肉,"笃"到底啥意思?跟炖有啥区别?我这人较真,立马翻资料去了。
先搞懂啥叫"笃"
查了半天,原来"笃"就是小火慢煨!上海话里"咕嘟咕嘟"那种声音,温温吞吞地让锅里一直保持微沸的状态。不是大火猛烧,也不是文火不冒泡,就是那汤面刚好咕嘟一小会儿冒个泡那种火候。以前以为是啥高大上的技法,懂了之后一拍大腿:"嗨!这不就是小火慢炖嘛"
冲进菜场备料
想明白了立马杀去菜场:
- 咸肉:挑了块肥瘦相间的五花咸肉,老板说是金华产的,闻着挺香。
- 鲜肉:直接买了根小蹄髈,肉厚带骨头,炖汤香。
- 笋:这个季节春笋尾巴,稍微有点老,但胜在便宜。老板帮忙剥了壳。
- 百叶结:豆制品摊子买了一把,自己懒得打结了。
回家开干
第一步:怼肉
鲜蹄髈冷水下锅,扔几片姜、倒了点料酒,煮开焯水。浮沫那叫一个多,撇得我手腕子酸。咸肉也没省心,切片后拿冷水泡了小俩钟头,就怕炖出来齁死人。
第二步:开笃!
砂锅最可惜我家就一大号不锈钢深锅。蹄髈、咸肉块、几片姜,冷水直接倒满锅。大火烧开立马转小火,火苗调到就舔着锅底那么一丁点大。然后真就盖上盖儿不咋管了,任它在灶上“咕嘟…咕嘟…”地自我修炼。
第三步:笋来了!
笃了快一个钟头,满厨房都是肉香。春笋切滚刀块,扔进去一起“笃”。这时候才想起来百叶结,顺手泡水里了。
第四步:冲刺
又咕嘟了半个多钟头,感觉汤色浓白了。把泡好的百叶结丢进去。重点来了:全程没加盐!就靠咸肉撑着。尝了下味,哎哟真的刚刚再笃了十几分钟,撒了把小葱花,关火!
端上桌那刻真叫一个绝,汤白白的飘着油花,笋和百叶结吸饱了汤汁,肉酥烂得筷子一碰就掉。老婆尝了口汤,眼睛都亮了:“鲜得眉毛掉!” 我心里那点小困惑也彻底没了:“腌”是咸肉,“笃”就是那温柔的小火煨,“鲜”就是这一锅的滋味!管它啥意思,好吃就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