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刷朋友圈看见有人晒《上林赋》毛笔字,我瞅着那些弯弯绕绕的古文,心里直犯嘀咕:这写的啥?装风雅也不能这么玩!干脆翻出《昭明文选》,把《上林赋》扒拉出来。结果没看两行就卡住了,感觉自己是文盲。
第一步:找家伙事儿
先把手机掏出来准备查查字啥意思,转念一想不行,越查越乱,更懵圈了。抽屉里还压着一本以前买的《古文鉴赏辞典》,封面上落了一层灰。我把它薅出来,厚着脸皮从序言开始啃。
第二步:硬着头皮琢磨呗
字典摊开在左,选本铺在右。手指戳着原文,一个字一个字地顺。碰到不认识的就往字典里扒拉,看完注释再扔回原文里去对。这通折腾!什么“罢池陂陁”,“江河为陿”,急得我差点把纸戳破。
后来发现不能这么蛮干,得抓大放小:地名、怪树名直接跳过,重点瞅那些带动作的、形容场面的词,尤其是那些排比的句子。比如写打猎那一段,“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连用四个动词,画面噌就出来了!这不比死记硬背强?
第三步:憋出来四个歪理
吭哧半天,总算理出点眉目。我拿红笔在草稿纸上使劲划拉,总结出这四个笨办法:
- 找画面:甭管多少生僻词,就当看电影。看见“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扡于楯轩”,就想流星划过宫殿门,彩虹挂上栏杆头,这景象多吓人多壮观!
- 盯排比:排比句就是作者扯着嗓子喊重点的地方!“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这种连续蹦出来的句子,铁定是说宴乐歌舞贼热闹。
- 抓变化:前面铺天盖地写多牛多阔气,结尾突然“务在独乐”一转,这不就是前头吹牛逼,后头装深沉么?看出这拐弯,意思就透了。
- 工具书救命:死撑没用!字典、鉴赏书该翻就翻,但别陷进去抠某个字,扫一眼大意够使就成。
好像还真能看懂点了!
用这套土办法重新捋一遍,真不一样了。看到“日出东沼,入乎西陂”,脑子里有太阳升落的画面了;读到“追怪物,出宇宙”,也能咂摸出那种追逐猎物追到天边外的疯劲儿。虽然还有一堆字儿没弄明白,但整篇讲啥、想表达心里大概有了个谱儿。
忙活完一看表,俩钟头过去了!比我想象的费劲多了。不过总算不是睁眼瞎了,以后再有人提《上林赋》,至少能接两句话,不至于露怯。要是早点学会这几招,当年语文课睡觉也不至于被老师粉笔头砸那么准……啧,就是这字儿,认得我眼睛快瞎了,赶紧泡杯枸杞压压惊。真佩服古人写这么长,我抄一遍估计孙子都念小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