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也有方言和国界?揭秘世界手语的五大真相

前两天在家里看电视,突然看到一个聋哑人的节目,屏幕上有人在打手语,动作特流畅。我心里就想,手语是不是到处都一样?这要是不同地方的人打起来,会不会听不懂?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我就坐不住了。

起头就冲图书馆去查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跑去社区图书馆翻书。在角落找到一堆讲手语的资料,随便抽出一本,封面写着“中国手语入门”。翻开第一页,密密麻麻全是图形,每个手势都有解释。试着比划几下,发现好多符号没见过,胳膊都酸了。管图书的老大爷看我瞎折腾,凑过来聊了几句,他说他们这儿退休聋人活动时,用的手势跟书里不一样。

跟聋人朋友瞎聊

接下来几天,我就瞎找着联系。碰巧邻居老李家的大伯是聋哑人,我就厚着脸皮过去聊天。刚开始比划手势,手忙脚乱的,人家总得重复好几遍。慢慢聊开了,发现他打的手势和我在书上学的差别挺大。比如“吃饭”,书上用手比个碗,他直接捏一下腮帮子表示。大伯笑呵呵说,他们老家那边的习惯都这么打,上海那边就不同,这手语还真有方言。

为弄明白更多,我偷偷蹭了一次聋人活动集会。挤进去一看,二十多号人在那儿比划,动作飞快。我竖起耳朵听着他们聊天,试着加入一下。结果发现,他们打的手势不光地方不同,连手势速度也带点地域味儿——北方人打得粗狂有力,南方人更柔和细腻。

乱搜网络查国别差异

回家后,我打开电脑一通乱搜。东翻翻西看看,发现网上有老外讲手语的视频,点进去比对起来。欧美那边的打手势动作大开大合,手势拉得特长;日本那边的手势却精细短促,跟切豆腐似的。看得多了,终于摸到点门道:手语不只是方言差别,连国家之间手势结构都不同。这让我想起个糗事,去年旅游时碰上个外国聋人朋友,想比划个“谢谢”,结果打成了“傻瓜”,场面特尴尬。

凑出五大真相

折腾一圈下来,我挨个整理线索,凑齐了五大真相。

  • 第一,手语有方言:不同地区的手势用法不同,比如“喝水”在北京是举杯动作,到广州变成舀水样子。
  • 第二,国家之间手势差距大:美国那边打“爱”是大圈手势,英国却用小手指弯勾,隔个海洋就完全陌生。
  • 第三,文化影响手语:手势能带当地特色,山里人打“山”手势带坡,海边人打“鱼”动作更鲜活。
  • 第四,国际手语不通用:那套所谓的国际手势,现实里一用就漏馅,各国有各的习惯套子。
  • 第五,学手语得懂背景:上手光比划不行,得摸透地方习俗,不然交流就得成瞎比划。

搞懂这些,我立马给朋友录了个短视频示范。折腾一通下来,胳膊酸疼好几天,但心里特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