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拜翻硬盘找素材,突然瞅见十年前在图书馆拍的几张破石碑照片,心里咯噔一下。这些年东奔西跑探过不少古文明遗址,零零散散的笔记塞了七八个笔记本,干脆把几个死活查不明白的古国捋一捋。今儿就跟大伙唠唠这事。
一、翻家底翻到眼冒金星
大清早把书房地板全铺满了旧资料。左边一摞是南美考察拍的拓片,右边堆着中亚带回来的破陶片照片,电脑还存着几年前在柬埔寨蹭考古队WiFi下载的文献。开头还雄心壮志想搞个“全球二十大神秘古国”,结果光整理文件夹就耗到下午两点,饿得前胸贴后背。
扒拉两口泡面回来继续干,发现更要命的——同一个赫梯文明,三本资料写的兴起时间能差两百年。气得我直接把浏览器标签页开爆了,电脑嗡嗡响得跟拖拉机似的。拍桌子定了死规矩:
- 只搞文字记录少于三行的古国(刻在尿壶上的也算)
- 必须挖出过实在物件(传说里有金山银山的不算数)
- 至少三个专家团队吵过架(没人争辩的说明不够玄乎)
二、筛名单筛出满手灰
按这标准筛出十几个候选,打印机嘎吱嘎吱吐了二十多张纸。捏着铅笔在茶几上划拉,笔尖突然停在“三星堆”仨字上——去年在成都博物馆看得我后脊梁发凉。那些青铜面具的眼珠子瞪得像铜铃,出土位置偏偏在古河道底下五米淤泥里。最绝的是挖出过六吨象牙,可四川本地连根象毛都没见着过!
翻到努比亚文件袋时手抖了。十年前在苏丹沙漠里差点中暑,就为拍那个库施王朝的金字塔群。本地向导当时神秘兮兮指着重叠的塔影说:“底下埋着法老老婆,可没人知道怎么从沙漠运来八十吨花岗岩。”这话我记了整十年,去年《考古》期刊才证实施工技术到现在也没整明白。
三、抠细节抠到脑门疼
半夜蹲在茶几边上较劲第四个名额。候选的奥尔梅克巨石头像在墨西哥雨林里发霉,摩亨佐达罗的排水系统比我家小区还先进,可总觉得缺点什么。直到瞥见手机屏保——去年在秘鲁拍的纳斯卡线条。当时花两千块钱坐小破飞机上天,差点被气流颠吐了。
关键在鸡血藤汁!向导老头拽着我蹲地上演示:用千年老方子熬的红汁涂在戈壁滩上,风吹日晒三十年不褪色。可纳斯卡人究竟怎么在四百平方公里荒原搞出蜂鸟猴子图案?拿树枝当圆规吗?这事我跟研究所老同学吵了三次,他非说是外星人,气得我把他从好友里删了。
四、拼线索拼出满手胶
凌晨三点终于凑齐五个:
- 三星堆的象牙之谜(坐标成都)
- 库施王国的花岗岩快递(坐标苏丹)
- 纳斯卡线条的几何奥数题(坐标秘鲁)
- 吴哥窟的消失水网(前年三进柬埔寨拍的航测图)
- 还有压轴的摩亨佐达罗“原爆坑”(1922年挖出的黑色玻璃至今解释不通)
贴完便签纸突然傻眼——书架上1998年版《古国未解之谜》里赫然列着同样的五个!合着折腾二十小时就为复刻童年读物?气得把空咖啡罐捏扁扔向垃圾桶,咣当一声响吵醒了隔壁屋的狗。
瘫在沙发里突然想通:二十年前书里写“未解之谜”,现在照样无解。挖出的铜矿成分分析都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了,当年建造者的名字却早烂在泥巴里。所谓探索,不过是举着手电筒给注定消逝的东西续几秒钟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