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实验室瞎折腾,突然发现抽屉里堆着一堆烧杯,材质不同大小也不一,看得我头大。每次做实验都随便抓一个,结果老出问题,要么液体溢出来糊一身,要么加热时烫得手发麻。一气之下,我就决定动手好好研究区分一下,省得以后惹麻烦。
开始分类
先动手把所有烧杯都翻出来,堆在实验台上,大概有十来个。这些玩意儿材质乱七八糟,玻璃的、塑料的都有,大小从小的像杯子到大的像水桶。我心说,就从材质和大小下手,反正得一个一个试。
材质区分实战
先干材质测试那块。我把玻璃烧杯挑出来,上手试了试。加热时,玻璃杯升温快,倒热水进去瞬间就能热,但摸上去烫得要命,要不是戴着手套,估计手指头都烫熟了。塑料烧杯,加热后立马变形软趴趴的,像融化的冰块,吓了我一跳,差点把桌子都弄脏。试了试装强酸液体,玻璃杯稳稳当当啥事没有,塑料的一下子就被腐蚀了,闻起来臭烘烘的。3
- 玻璃杯:耐热耐磨,适合动火的实验,但重得要死,拿手里沉甸甸的。
- 塑料杯:轻便好拿,日常混点简单溶液没问题,但不抗热怕腐蚀,一碰热就完蛋。
大小区分实验
搞定材质后再测大小,免得选错了搞大堆失误。小号的烧杯,比如装50ml左右的,倒液体时稳稳当当,能看刻度准确量,但装满了就一点点东西,干大活儿不够用。大号的像装200ml的,倒进去哗满大杯,省事装的多,但倒出来控制不住,滴得满手都是水珠子,特别浪费。试了试做混合实验,大杯子搅拌方便,但一晃就溢,小杯子精准多倒几次又嫌麻烦。
总结出来结果
折腾了一下午,身上溅得全是水渍,终于搞明白了。下次实验,我打算这么干:加热或化学品实验用玻璃大杯,省得翻车;日常搅和简单东西换塑料小杯,轻巧好操作。省得瞎抓错杯子,搞得实验室乌烟瘴气。学这过程虽然累人,但算长见识了,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