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刷手机,罗志祥那个"多人运动"的热搜"咣当"一下砸我眼前。嚯,这标题够劲爆的。我就琢磨着,网上肯定吵翻天了,作为一个爱观察的人,光看热闹多没意思,得干点
第一步:摸清战场
我点开微博热搜榜,好家伙,排第一那个“爆”字红得扎眼。戳进话题广场,嚯,跟炸了锅似的。滑动屏幕往下划拉,评论五花八门:有骂“渣男”骂得花样百出的,有搬出“娱乐圈都这样”当挡箭牌的,还有一小撮粉丝在那儿死扛,说“这是私生活大家别管”。看得我直皱眉。
第二步:听听砖家怎么说
觉得光看网友吵吵不行,太片面。打开浏览器,专门搜了搜“心理专家评论罗志祥事件”、“社会学者谈多人运动”。点开几个看起来靠谱的媒体专访。看完就一个感觉,专家说啥的都有:有的分析这种混乱关系反映当代人情感荒漠,有的讲公众人物得带好头不能乱来,还有位老师说得挺实在,说这事儿折射出大众对明星私德的容忍度在变,以前可能笑笑就过去了,现在不行了,要求高了。
- 一边看一边撇嘴:砖家果然能唠,说得头头是道。
- 注意到关键点:好几个都提到“公众反应已经超出了事件本身”。有点意思,这句得记下来。
第三步:实地侦察群众反应
光看网上没劲,戴上口罩出门溜达。走到小区便利店买水,竖起耳朵听旁边俩大姐聊天。一个说:“罗志祥那个事你知道吗?太乱了!”另一个接话:“听说了听说了,现在明星真没法看。”语气嘛谈不上多愤怒,更多是带着点八卦的鄙夷。心里记一笔:线下讨论热度有,但没网上那么疯。
下午去常去的咖啡馆敲字,特意选了个周围人多点的角落。果然,邻桌几个年轻人捧着手机,突然爆笑:“我C,你看这表情包!时间管理大师实锤了哈哈哈哈!”伸脖子瞅了眼(假装不经意),好嘛段子都P出来了,罗志祥脸配上闹钟,写“争分夺秒搞运动”。暗戳戳想:专家说得对,重点真跑偏了,梗玩飞了。
第四步:买菜时碰到的大妈
快回家时去菜市场,挑着西红柿,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妈操着大嗓门跟摊主唠嗑:“...就那个什么小猪罗志祥!搞那种乌七八糟的事!电视上看着多光鲜,背地里这样...啧!这要在我们那个年代,脊梁骨都得被戳穿!要我说,就该封杀了!”摊主跟着点头。这反应激烈多了。心里小结:不同年龄段、信息渠道不同,反应差异真挺大。
回家整理想法
坐在电脑前,翻看白天记在手机备忘录里的碎片:网上骂战的截图、专家引用的原话、咖啡馆听到的段子、大妈的原生态评论。泡了杯茶,开始把这些碎片拼起来琢磨。
- 确认专家视角:没错,公众反应分化太明显了,从道德审判一路滑向玩梗狂欢。
- 加上自己观察:网上确实吵得天昏地暗,火力集中;线下相对平和,当八卦聊的多;但老一辈对“明星失德”这事容忍度是真低。
- 核心感觉浮现:这事儿暴露的问题不少,明星自身的问题、饭圈文化的盲目、公众监督尺度的变化…但大家记住的,可能真就是那个“时间管理大师”的梗。严肃讨论被冲淡了。挺无奈的。
关电脑的时候长出一口气。想写的脉络基本理清了。不过比起分析这些破事,大妈那句“要我说,就该封杀了”的音量和语气,更在我脑子里回荡。明儿还是琢磨下门口摊子番茄为啥涨价,这才是正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