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来挺逗,本来我对《大浦东》一点兴趣都没有。那天在家扒拉遥控器找下饭剧,正好瞅见它海报就一帮人穿着八九十年代的西装,杵在高楼前面,心里还嘀咕:又来这套?肯定假大空!
开头是真没抱希望
耐着性子点开第一集。嚯,上来就是外滩那老仓库码头,黄浦江上漂着小破船,工人扛大包,背景音还有放广播体操的。画面质感倒是挺扎实,就是这开篇节奏慢得我差点按快进。差点就直接弃了。 但瞅着那布景、那服装,旧自行车、搪瓷缸子什么的,还原得挺细,心想“就当看个背景板”,硬着头皮往下看。
数据党本能发作
看了小十集,有点动摇。这剧好像……有点东西?但光我自己感觉不行,得看大家怎么说。第一反应就是查评分。手机翻了一圈常用平台,分数都不咋高,评论两极,有人夸真实,有人骂太拖。这就奇怪了,我心里犯嘀咕,“我这审美出问题了?” 赶紧跑去翻朋友圈、刷微信群,看看有没有活人真在聊这个。
身边才是真战场
朋友圈一搜,傻眼了。 平时晒娃晒吃的朋友们,居然冒出来好几个都在聊!有个前同事,金融圈老油条,居然发了条:“昨晚陪老爷子看《大浦东》,看到陆家嘴那块地皮当年谈价,老爷子激动得拍大腿,说当年他们单位隔壁那块地就那价码卖的!” 这条评论让我意识到,这剧好像戳中某些人的记忆点了。
- 问了家里长辈才知道: 专门打电话给上海亲戚,小姨夫在电话那头声音都高了:“诶哟,那股票认购证!我们当时排老长老长的队!那剧里面讲得八九不离十!”
- 发小聚会意外收获: 周末和几个发小吃烧烤,顺口提了一嘴。其中一个家里做物流的兄弟说:“我爸?他看得比新闻联播还认真!说里面‘赵海鹰’那点事,他年轻那会儿就听行里人传过类似,就那个味儿!”
- 同事群炸出潜水员: 工作群里匿名问了一嘴“有人看《大浦东》吗”,平时死寂的群瞬间弹出几条:“我爸妈在看!”“我爸边看边给我讲历史课!”“我妈说当年她真的排过国债认购!”
评价还得“分人看”
啃了几天剧,再结合这些反馈,总算琢磨出点门道。 年轻人图爽快的:觉得节奏慢、说教多,很正常,这片子就不是奔着快节奏爽感去的。经历过那年代或者关心那段史的:特别是长三角一带的叔叔阿姨、行业老法师,看得那叫一个有滋有味,边看边回忆杀,演员一说台词,他们就能对号入座“呦,那时候就这样搞的嘛”。
至于我自己嘛一开始图下饭,后来看门道。 里面那些搞土地批租、金融改革、证券市场的弯弯绕绕,拍得比想象中接地气,不是那种飘在空中的口号。演员整体实力在线,虽然有些角色设计比较“伟光正”,但看到后面竟然也顺眼了。这剧有点意思,像个厚重的纪实小说,得耐着性子读进去才品得出味。要我说,别光看评分,家里要是有爸妈爷叔辈的,不如陪着他们看一集,听听他们咋说,保准比网上打分来得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