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之所以得名有啥讲究?了解这些冷知识真有趣

那天聚餐朋友点了个干锅牛蛙,等上菜时候我随口嘀咕:“为啥叫牛蛙不叫猪蛙狗蛙?”整桌人都被我问懵了。回家躺床上越想越上头,凌晨三点摸黑开电脑查资料,结果越查越精神。

先试了简单粗暴的办法

第一步搜体型:牛蛙个头确实大,成年能长到一斤多。但翻到非洲巨蛙照片我就傻眼了——那玩意儿后腿比我胳膊还粗,凭啥不叫牛蛙?果断排除体型论。

接着盯叫声:油管找牛蛙叫唤视频,戴上耳机调到最大声。好家伙!低沉呜咽真像老牛哞哞叫,但马上发现漏洞——青蛙群里个头大的都能吼出类似动静,田埂上听过的老蛤蟆嗓门更炸裂。

跑乡下撞见关键线索

周末开车去郊区水库钓鱼,看见个大爷在捞蝌蚪。凑过去递了根烟搭话,老头嘬着烟笑:“你们城里娃娃就是较真!咱这儿老话管它叫‘水牛咯’,夏天下雨前叫得人心慌,跟牛发脾气似的!”说着突然指着水面:“快看!”

芦苇荡里蹲着只拳头大的褐皮蛙,腮帮子一鼓就发出“哞——嗡——”的轰鸣。那低频震动顺着水面传到脚底板,真跟拖拉机怠速似的。

查古籍意外翻出乐子

回来钻进市图书馆地方志专区,在发霉的县志里扒拉出三条好玩记载

  • 乾隆年间货郎日记写“夜宿荒村,闻鬼牛哀鸣”,批注说实乃牛蛙
  • 同治年间的贪官举报信里骂人“声若井底瘟牛”
  • 最绝的是光绪年酒楼菜单,有道“酱闷土龙”被朱笔划掉改成了“红烧牛叫”

撞上生物学暴击

当我查到它的正式洋名时直接笑喷——这拉丁名居然是纪念个吃货!18世纪英国佬Catesby在北美第一次记录它时,手稿里明晃晃写着:“原住民酋长用烤牛蛙腿招待我,肉质介于鸡肉与鳕鱼之间”。合着歪果仁初见也在琢磨怎么吃!

现在涮着毛肚看当初的调研笔记,突然悟了:老百姓取名哪管什么生物分类!听见像牛叫就喊牛蛙,发现能吃就叫田鸡,菜市场大妈递给我的塑料袋上还印着“健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