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来想整理几个成语教孩子,结果自己先栽坑里了。事情得从昨儿晚上说起——孩子学校发了张练习卷,有道题问“哪个成语专门用来形容父亲的教诲?” 我瞄了眼选项,心里还嘀咕:“这不送分题吗?”
一、自信满满翻车现场
当时四个选项摆在那儿:A.父严子孝 B.趋庭之教 C.舐犊情深 D.过庭之训。我啪地就选了A“父严子孝”,心想这词儿听着就带教育味儿,严父孝子多典型!顺手翻答案册对,好家伙,红叉叉直接给我整懵了。
较劲儿模式瞬间启动,我抓着手机就开始搜:先在浏览器敲“形容父亲教诲的成语”,弹出来一堆“舐犊情深”“父慈子孝”——更糊涂了。急得我直接翻《成语大辞典》电子版,手指头在屏幕上划拉得都快冒火星子。
二、刨根问底挖陷阱
查到“过庭之训”词条时心跳加速了。辞典里白纸黑字写着:“典出《论语》,孔子站在庭院,儿子孔鲤快步走过,被父亲叫住教导礼仪。” 这不就是现成的“父亲教诲”场景吗?
可再往下看D选项“过庭之训”和B选项“趋庭之教”居然是一个典故! 辞典里明明白白说“趋庭之教”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连“过庭之训”词条都标注“同‘趋庭之教’”。得,BD根本是亲兄弟!
- 第一个坑: “父严子孝”看着像教育,实际形容整体家庭关系,压根不是具体教导行为
- 第二个坑: “舐犊情深”纯粹说父母疼爱孩子,跟教育半毛钱关系没有
- 第三个坑: “过庭之训”和“趋庭之教”根本就是同一个典故的两种说法
三、活该被扣分的领悟
瘫在沙发上捋半天才琢磨明白:考题玩的就是概念偷换! 正确答案必须是紧扣“当面教诲”动作的典故。人家《论语》原文写得清清楚楚——孔鲤“趋而过庭”(小步快走过院子),孔子叫住他问“学诗了吗?”“学礼了吗?” 这场景活脱脱就是父亲逮着机会现场教学!
至于我选的“父严子孝”? 这词连《辞海》里都查无实证,根本是现代人拼凑的!后来问搞语言的朋友,他笑疯了:“你们外行最爱栽这种坑,‘严’是态度,‘教’是行为,能是一回事吗?”
今早特意给娃重新讲:看见“趋庭”“过庭”字眼,直接对应孔子教育儿子的典故,其他选项全是烟雾弹。这小子还补刀:“妈你昨晚查两小时,原来是被自己坑了?” 行,这跟头栽得值——至少全家都记住正确答案是“趋庭之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