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里巴人最初指的是啥?比较古今变化大不同!

那天刷视频突然想到的

早上蹲马桶刷手机,看见个段子说某个明星是“下里巴人”,底下评论还吵起来了。我就纳闷了,“下里巴人”不是夸接地气的吗?咋感觉有点变味了?心里这刺挠劲儿上来了,不弄明白今天这早饭都吃不香。

赶紧提上裤子冲回书房,把书架顶上那本积灰的《古代汉语词典》扒拉下来。好家伙,那灰厚的,差点呛着我。哗哗翻到“下里巴人”那页,手指头点着读:“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这典故还挺早!书里说,“下里巴人”最早指的是楚国流行的一种通俗歌曲,跟“阳春白雪”那种高大上的宫廷雅乐是对着干的。

  • 第一步先抄书:把《对楚王问》里那段原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工工整整抄在笔记本上,生怕理解错了。
  • 第二步搜现代用法:打开电脑一通搜,看看现在人咋用这词。好嘛新闻里、网上,基本都拿来指“粗俗的”、“没文化的”、“土里土气的人或玩意儿”,甚至带点贬损味儿了。
  • 第三步找转变节点:这就奇怪了,一首古代流行歌名,怎么掉价掉成这样了?使劲儿在几个学术论文库里翻腾,发现可能到了唐宋那会儿,文人墨客开始用“下里巴人”来泛指浅俗的作品或人,跟“阳阿薤露”这类更古早的俗乐名混在一块儿用了。这一混,意思就越来越偏。

查完资料我当场就蒙了,这不就相当于今天你说某首歌是“抖音神曲”,放古代就是“下里巴人”嘛感情这词儿打一开始根本不是说人的身份穷富高低,单纯就是指作品通俗程度!现在的意思完全是反过来了,变成贴身份标签了。

一个词把我整不会了

越想越觉得有意思,这不跟我工作一样嘛早些年我在本地晚报社当实习记者,天天跑街道、钻弄堂,写的就是“张家长李家短”的民生新闻,用现在时髦话说,也算新闻界的“下里巴人”?可那时候我挺自豪,觉着自己特别接地气,老百姓爱看。

结果有回报社搞年度评优,我兴冲冲报了选题。坐我后面那个跑财经的,写得全是“流动性风险”、“量化宽松”这种词儿,跟念咒似的。评委领导一看我的稿子,眉头就皱起来了:“小刘,你这……内容倒是实在,就是太‘下里巴人’了,深度不够。”我当时就像被人泼了盆冷水,感情我这实打实跑出来的新闻,比不上人家办公室里憋出来的洋词儿?

这事儿堵得我几天吃不香。更绝的是隔年,那财经记者被个P2P公司高薪挖走了,临行前还拍着我肩膀说:“老弟,光写‘下里巴人’不行,得拔高!”结果没半年,那P2P爆雷跑路了,他之前吹嘘的文章都被翻出来当反面教材。报社领导在会上痛心疾首:“教训同志们!脱离了群众基础,光追求‘阳春白雪’,是要摔大跟头的!”

我坐在台下差点没憋住笑出声,这也太讽刺了!原来“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真不是谁比谁高级,关键看场合、看对象!就像我当年写的家长里短,放评优台上被嫌弃“太土”,可放老百姓茶余饭后,它就是对胃口。

这回折腾清楚这个词,感觉像解开个心结。甭管你写代码还是写文章,搞金融还是种地,没有谁天然低人一等。把份内事儿干扎实了,用“下里巴人”的态度服务真正需要的人,比啥都强。至于那些张嘴就嫌别人“俗气”的,指不定哪天“阳春白雪”就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