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手机时候瞅见个老话叫“雕虫小技”,我这较真劲儿就上来了——这“虫”到底啥虫子?苍蝇蚊子还是菜青虫?立马搬出词典开始翻腾。
第一步:瞎琢磨闹笑话
先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一句“微不足道的技能”,压根没说虫是我这暴脾气直接打开搜索框输入“雕虫小技的虫”,跳出来的全是“雕刻昆虫的技术”。好家伙,敢情古人闲着没事雕屎壳郎玩?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哪有拿雕虫子当正经手艺的!
第二步:古籍打脸现场
干脆翻《汉书·扬雄传》,原文写着:“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这“虫篆”俩字突然点醒我——唐代学者颜师古就在旁边批注:“虫书谓鸟虫之书”,合着根本不是雕虫子!是古代书法里一种弯弯绕绕像虫爬的字体!
接着又查秦代资料,发现更离谱的事:
- 秦代八大字体里专门有“虫书”
- 青铜器铭文就爱用这种虫形文字
- 汉代印章也常见扭来扭去的虫书体
第三步:专家电话破案
正好大学室友在古文字所工作,直接拨视频过去。这哥们在镜头前摊开竹简照片:“看好了!所谓虫书就是笔画里带虫形装饰的篆体。”说着用毛笔在纸上扭出个字——那笔画尾巴尖尖的,活像条蜷着的蚕宝宝!
他还笑话我:“古人管这个叫'雕虫',好比现在说'在米粒上刻清明上河图',意思是花里胡哨的微雕技术,后来才变成贬义词的!”
彻底整明白了
折腾一下午终于捋清楚:这“虫”压根不是真虫子,而是书法里的蛇形笔画!古人拿着刻刀在青铜器上雕这种弯弯绕的文字,跟绣花似的精细活。后人以讹传讹当成雕刻昆虫,简直离了大谱!
现在想想,连成语都被我们误会了两千多年,文化传承这事儿可真得像雕虫书似的——较真到每一笔画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