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翻资料前的那点困惑
昨儿翻《山海经》插图本,瞅见祝融踩着两条火龙的画像,突然就懵了——为啥所有讲上古传说的书都把这老爷子当个大人物供着?烧个火能有多了不起?这问号在脑子里转悠半宿,今早爬起来泡浓茶,决定非得整明白不可。
在故纸堆里扒拉线索
先抓过书架上那本快散架的《礼记》,哗翻到"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那段,手指头沾着茶水印子在桌上画圈圈。夏朝官方认证的火神,排面够足!接着摸手机查商周甲骨文资料,结果蹦出个冷知识:当时管烧龟甲占卜的巫师就叫"焌",这字偏旁就是火上加个"夋",摆明跟祝融别名"朱明"是一家。
蹲博物馆看实物开窍
下午溜达到市博青铜器展柜前蹲着,标签写着"战国兽面纹鬲"。凑近看三条腿的鬲鼎底下熏得黢黑,忽然拍大腿:煮饭烧水全靠这玩意儿!回家路上经过拆迁工地,见工人烧荒整地,黑烟滚得跟黑龙似的,猛地记起《周礼》说"季春出火",古人烧荒肥田都得先祭火神。
把碎片拼成完整图
摊开笔记本划拉半天,总算理清三条硬道理:
- 吃饭家伙什全指望他——煮食取暖开荒,没火就得啃生肉当野人
- 打仗胜败看火头军——青铜戈戟全靠火烧模子,军营里起灶埋灶都是门道
- 通天就靠烧东西——商周祭祀烧牛烧羊烧甲骨,烟火越大神仙越待见
那点顿悟
合上电脑已经满桌瓜子壳。想通了这个就觉得古人对火的依赖简直刻进基因里——半夜没电灯伸手不见五指,寒冬腊月北风刮骨头,打仗时冷兵器碰出火星子,哪样不要命的事离得开火?祝融这名号往那儿一摆,跟现在消防局门口挂锦旗似的,老祖宗的生存智慧全在里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