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短视频看到个老中医把脉特神,突然就好奇“望闻问切”到底是谁琢磨出来的。这不想不知道,一开始查资料可把我给绕晕了。
查资料查得我头昏眼花
我先上网搜“望闻问切创始人”,哗出来一堆文章,全是讲怎么用这四招看病的,压根没人提老祖宗是谁。我又翻了家里那本落灰的《中医基础理论》,好家伙,满篇都是“源于上古”“传承千年”这种车轱辘话,看得我直想摔书。
后来憋急了,干脆把“望闻问切”四个字拆开查。“望诊”最早哪本书提的?“闻诊”是谁先用鼻子听病人呼气的?结果更惨,搜出来的全是学术论文,标题长得要命,点开全是文言文加拉丁文药名,每个字都认识,合起来我直接蒙圈。
在古籍堆里挖到宝
正想放弃,手欠点进一个讲扁鹊的小众论坛。里头有人贴了段《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截图,我眯着眼使劲看那些竖排繁体字,看到“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这几个字时,我这眼皮子直接蹦起来了!
赶紧顺着线索翻《史记》,果然在扁鹊治赵简子那段找到了原文。司马迁写扁鹊给齐桓侯看病更绝:“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这不就是典型的“望诊”实战记录吗?连病人皮肉底下有病气都看出来了!
实践里偷师老祖宗
搞明白源头后,我自己试了试当“赤脚医生”。上周三同事小王耷拉着脸来上班,我瞅着他嘴唇发白、眼皮浮肿(望诊),坐我旁边时闻到一股酸嗖嗖的汗味(闻诊),就问他是不是拉肚子了。这货眼睛瞪得溜圆:“神了哥!昨晚火锅吃完就跑厕所!”
我也没把脉,直接按扁鹊“问其所苦”的路子来(问诊),问他肚子疼不疼、大便啥颜色。问完建议他喝点炒米煮的水,下午这家伙真拎着橘子来谢我,说喝完就不跑厕所了。
弄懂源头太有用了
以前看老中医把脉觉得特玄乎,现在才懂扁鹊这套方法多实在。前两天陪我妈去看专家号,那老大夫眼睛跟扫描仪似的,我妈没开口他就问“半夜小腿抽筋?”,全靠观察脸色和指甲(望诊深化版)。等老大夫开始把脉时(切诊),我小声跟我妈说:“这招是扁鹊传下来的”,结果人家大夫抬头冲我一笑:“小伙子懂行!”
所以真别小看“谁发明”这种问题,我现在特理解为啥老中医总说“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搞懂扁鹊两千年前的路数,连我这种外行都能在家救个急——昨天楼下小超市老板咳得脸通红,我现学现卖让他按手腕上的“列缺穴”,刚在业主群看到他说嗓子舒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