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睁眼就惦记着弄个悠哉望,这东西名字听着玄乎,就是种特舒服、特放松的吃饭感觉,有点像在日剧里看人家悠闲吃饭那种劲儿。说干就干,我琢磨着搞明白点门道,回头也跟大伙儿唠唠。
第一步:找对米!
我看好些人说米最重要,这玩意儿是基底。翻了半天家里的存货,就剩半袋普通东北大米了,挺一般的那种。不管了,先用着。
咱先把米淘了,哗地洗了好几遍,直到水看着不是那么浑浊了为止。淘米水存了一小碗备用,不知道为感觉一会儿能用上。
第二步:泡它!
找了个平时装汤的小碗,把洗好的米倒进去,水位嘛大概就是超过米粒一个指节多点。盖盖子?不盖了,就让它敞着泡。看了眼手机,泡它个三四十分钟肯定没错,趁着这功夫收拾了下厨房台面。
第三步:上锅煮!
泡到时间,米粒看着有点发白胖了。找个平时炖汤的小砂锅出来,矮胖矮胖的那种最米和水一股脑儿倒进去,水还是保持之前那个量——一个指节高。
开火!中火先烧开。咕嘟咕嘟,锅边上开始冒泡了,赶紧调到最小最小火,跟豆苗儿似的火苗,温柔点儿煮。这时候,盖上锅盖,留一条小缝儿!这步关键,我头回没注意,锅盖差点儿给顶飞了!
第四步:焖,死劲儿焖!
小火煮个十来分钟,估摸着时间差不多(偷偷掀盖子看了两回,米粒膨胀了,水快没了),赶紧关火!重点来了:关火以后,盖严实了!一块湿毛巾直接盖在砂锅盖上,裹紧点,感觉像给它包了个大围巾。这一步,全靠余温和水汽焖熟芯里。我掐着表,焖了整整十五分钟,中间忍住没去揭盖,那香味儿都飘出来了。
第五步:开饭咯!
时间一到,掀开围巾,小心揭开盖子...嚯!水汽混合着米香腾一下冲上来。米粒!粒粒分明,看着油亮亮的,饱满得不行,筷子一扒拉,弹性十足。
赶紧盛一碗,趁热乎!没炒菜?无所谓!学着《孤独的美食家》里那大叔,直接往热腾腾的米饭上磕了个生鸡蛋黄,再淋两滴酱油。挖一大勺送嘴里...
嚼嚼...嚼嚼... 米粒那个香,带点甜,那个软糯弹牙的劲儿,蛋黄的润,酱油的鲜...整个人一下子像被什么击中了,不由自主就慢下来了。啥也不想,就专注在嘴里这口饭上。
翻车?家常便饭!
后来我又试了一次,过程里总结出几点要命的:
- 锅太小?完蛋! 用了个细长的小炖盅煮,米稍微多点,水就噗出来,差点把灶台搞得一塌糊涂,整出了芝麻锅巴底。
- 水多了?像摊煎饼! 有一次手抖水加多了点,焖出来米粒虽然烂熟透,但黏糊糊成一团,完全没有那种粒粒分明的爽快感,跟小时候吃稀饭似的。
- 焖不够?心是硬的! 焖的时间短了五分钟,那几粒没焖透的米粒夹生,嚼着硌牙,生生破坏了那种悠哉的节奏感。
要点就三:水别多、小火煮、关火后焖扎实。米?能有好米当然更普通米掌握好方法也能出感觉。吃起来那会儿,就感觉世界都安静了,啥烦恼都靠边站,真有点“悠哉望”那个味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