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传入前我国辣味哪里来?行内人分享替代秘方

前几天刷视频,看到一个关于辣椒的历史短片,我就好奇了:辣椒传入中国也就几百年,以前的人咋吃辣的?总不至于天天啃白饭,没点刺激味嘛我这人平时就爱鼓捣吃的,一上头就决定动手研究一下。

先从翻老资料开始

翻箱倒柜找书,结果翻出爷爷留下的食谱笔记,皱巴巴的。打开一看,里面居然写着姜、大蒜、花椒啥的能代替辣味。我还纳闷,花椒不麻吗?咋能当辣使?查了半天古籍和网上的科普文(当然不是专家的,就是些接地气的文章),发现古时候人靠这些玩意儿给菜提劲。

专门找大厨朋友聊聊

光看书不靠谱,我索性打电话给个干了20年馆子的熟人。他跟我在小饭店吃过几次饭,性子直,开口就说:“你咋问这个?我们做菜用老法子呗!”他分享了个秘方:用炒得冒烟的花椒,加上磨烂的姜末和蒜泥,搅一起当辣酱使。还强调,“别加糖,咸点儿才不然味太软”。我记下重点:

  • 花椒得用川产的,小火慢炒到出香味
  • 姜蒜一定要磨碎成糊糊状
  • 拌进酱里时加点盐

听着简单,但他说这法子是祖传的,厨房里备着当宝贝。挂了电话,我立马行动,免得忘了。

动手自制替代辣酱

厨房翻了翻,找了半袋花椒、几块老姜和几颗大蒜。花椒倒锅里,开小火慢慢炒。炒得厨房烟熏火燎的,邻居还以为我烧糊了菜,敲门问。我赶紧说没事儿,继续盯着锅。花椒变黄后捞出来,放到石臼里捣碎——这玩意儿是手工活的,捣得我手酸。

姜蒜剥皮切成碎丁,扔榨汁机里打烂(手动磨太累,偷个懒)。接着混合花椒粉、姜蒜糊,再加点盐和酱油拌匀。酱看着黑乎乎的,闻着倒是香喷喷。我心里嘀咕:这能行吗?

拿筷子蘸了点尝,嘴一麻,紧接着一股辣劲儿窜上来,比干吃花椒强多了!但味儿有点野,不够顺。大厨说要用它拌肉试试,我切了块五花肉片煮熟,蘸着酱开吃——哇,真有股辣感,舌头发热,就是后劲不如辣椒冲。

反复折腾改进

第一次做失败大半,酱太稠,沾肉片时腻得慌。倒了重来。第二次改进:少放酱油,花椒粉磨得更细点。还是不行,姜味盖过了一切。我火大了,扔一半作罢。第三次,按大厨的法子调比例:三份花椒、两份姜、一份蒜。这回终于像样了!酱拌进凉拌黄瓜里,一家人试吃。老婆夸开胃,儿子辣得龇牙咧嘴灌水,但大伙儿都喊过瘾。

关键体会是:这些老法子得慢慢调,急不来。不然味道就散了架。

结果分享

折腾一周,我算整明白了:以前中国人靠辛香料凑辣,花椒姜蒜搭着用,是苦中作乐的活儿。秘方做出来的酱确实能提辣,但成本不低——浪费一堆材料才成一小罐。现在这酱放冰箱备着,做麻辣烫或炒肉时加点,家里省了辣椒钱。

为啥我这么上心?因为我讨厌那种“没辣椒活不了”的论调,老祖宗早想出办法了!就是没辣椒方便。干这活儿弄得我一厨房脏乱,但值当,至少懂了些日常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