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带娃看成语故事书翻到“退避三舍”,闺女突然仰头问我:“爸爸,三舍是不是三个宿舍那么远?”给我整乐了,当场挠头卡壳——当爹的尊严不能丢!连夜翻箱倒柜查资料去了。
1.0 踩坑:信了百度百科的邪
摸出手机就搜“退避三舍多少里”,百度百科明晃晃写着“古代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顺手截图发朋友圈显摆。结果凌晨两点被学历史的老同学留言狂喷:“误人子弟!《左传》白读了?”给我吓得一激灵,手机差点砸脸上。
2.0 挖坟:抱着《左传》啃到天亮
赶紧扒出书架最底层蒙灰的《左传》,翻到《僖公二十三年》那段。晋公子重耳对楚王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辟君三舍”这段,愣是没瞅见“里”字!再往前翻《周礼》,发现记载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是指单日扎营距离,压根不是固定长度单位!
3.0 破案:行军帐篷才是关键
揪着头发查了一宿才整明白:“舍”这玩意儿是动词变名词!古代行军走一天叫“一舍”,重点在宿营动作,不是量距离的尺子!想象下古代打仗场景:
- 早上拔营哐哐哐收帐篷
- 吭哧吭哧扛着走三十里
- 下午哐当一声又支棱起帐篷
这个“舍”根本就是扎营次数!退避三舍等于说:“老子让着你,连着撤三次营地不打了!”
4.0 暴击:里程全是后人瞎编
最毁三观的是——九十里说法是唐朝人拍脑门编的!《春秋左传正义》里孔颖达这老哥强行换算:“三舍就是九十里嘛”结果全后世跟着跑偏。实际重耳当年从城濮溜到卫国的距离,地图上比划撑死七十里,还全是山路弯弯绕。
今早顶着黑眼圈跟闺女重新讲:“退三舍就是撤三次营地,跟距离没关系!”娃眨巴眼反问:“那古代将军数学都是体育老师教的?数步子都不会?”我……默默撕了昨儿的朋友圈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