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起床后,我突然脑子里冒出个问题,到底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是啥时候出现的?这不就跟猜谜似的,越想越上瘾。我赶紧扒拉了早饭,然后掏出手机开始瞎搜一通,结果网上说法乱七八糟,有的说唐朝,有的说宋朝,搞得我头都大了。琢磨着不能光看别人说,得自己动手试试才知道,就决定搞个小实践来揭秘。
第一步:先去书店翻古书
我蹬着自行车就奔去图书馆了,那边有堆历史书堆成小山似的。管理员老大爷看我急吼吼的样子,还笑话我说:“小伙子,查古董印刷术?别翻坏了书!”我懒得理他,直接蹲角落翻起来。书里的字密密麻麻,眼睛都快花了。翻了十来本,终于揪到一本讲中国古代发明的书,上面写雕版印刷早得很,在唐朝那会儿就有苗头了,估计是公元600多年左右。书上还画着整块木板刻字的图,看起来傻笨傻笨的,就跟刻木雕差不多,雕一块板子只能印一个东西,弄坏了就废了,成本高得吓人。
接着我又查活字印刷,结果查了大半天才在另一本书上找到,说是到了宋朝才冒头,大概公元1000年前后。书里提了个叫毕昇的家伙,他发明了可拼装的活字块,像是小积木似的,能反复用,省钱又灵活。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拍大腿:“靠,这不比雕版印刷高级多了?唐朝的人还在刻整块木头,宋朝就搞活字了,进步真快!”不过书里写得模模糊糊的,没具体年份,只说是北宋时期。
第二步:自己动手做实验
看完书还不踏实,我得亲手试试才能搞明白。跑回家翻箱倒柜,找了些废木板和橡皮擦当材料。先搞雕版印刷那块儿,摸把刻刀对着木板咔咔刻,照着书上说的汉字刻了个“福”字。结果手一滑,刻歪了半截,木屑飞得满屋子都是。试着涂上墨水再往纸上拍,印出来一团黑糊糊的,字迹都看不清了。折腾半天我才想通:雕版印刷真费劲,得整块刻弄坏了就得重来。唐朝那年代的人估计天天刻木头,累得够呛。
转手弄活字印刷实验,改用橡皮擦切成小方块,每块刻个单字试试。刻了“活”、“字”、“印”仨字,拼一起往纸上按。这下方便多了,按完换个组合能印不同东西。实验完发现,活字印刷省力不少,但缺点是字块容易丢,一丢就拼不齐整。估计宋朝那会儿也没好到哪去,毕昇发明的活字可能天天被弄丢。
总结揭秘
全套实践搞下来,我算摸清了:雕版印刷大概在唐朝就流行起来了,活字印刷要到宋朝才冒泡。但年份只能瞎猜猜,唐朝公元600多年到900年间,宋朝是公元1000年后的事儿。为啥唐朝没搞出活字?我估摸是唐朝人嫌麻烦,刻整块木头虽笨拙,但一开始用着还行;宋朝人点子多,发现活字能重复用,省钱省事就推广开了。实践完我感觉,古代印刷术就跟玩积木似的,一步步进化,挺有意思的。不过实验搞废了块木板,老婆还骂我把橡皮擦切成渣渣,真是心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