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古玩市场捡漏了个老物件,木头做的排箫,长得特别笨重,连吹孔都发黑了。摊主说这是祖上传的玩意儿,我心想这玩意儿能吹响吗?结果拿回家一吹——嗬!声音跟蚊子哼哼似的,根本不成调。
瞎琢磨开始搞实验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架手机录视频。先是按现代笛子的竖着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指头乱抖都按不严音孔。换个姿势学古希腊壁画里横着端,胳膊肘抬得跟架机枪似的,吹三分钟差点抽筋。气没憋住还喷了镜头一嘴唾沫星子。
翻书找到突破口
半夜翻《乐器图谱》看到张泛黄的插图:排箫先祖们把乐器斜顶着锁骨,管子斜向下排开,跟挎冲锋枪弹链差不多。我照着图把排箫往左肩窝一卡,右手顺势托住底部——嗬!手腕突然能自然打弯了,小指头终于够得到最下面的音孔。
- 吹低音管时右肘往腰侧收,气直接从丹田顶上来
- 滑到高音区左肩稍微耸起点,下巴自然压住管口
- 转调时手腕轻轻一扭,整排管子像扇子似的转角度
土办法验证效果
拿晾衣夹当调音器,夹在排箫尾巴上当配重。原始姿势吹长音,衣夹晃得跟蹦迪似的。改成先祖挎枪式,衣夹晃幅直接减半。最绝的是吹《苏武牧羊》时,左手腾出两根手指打拍子,右手还能同时揉动管子制造颤音——以前这动作想都不敢想!
昨天公园里试水,穿汉服的大爷本来在拉二胡,听见声音凑过来瞧。看我挎排箫的姿势直乐:"小伙子你这扛火箭筒?"结果听完《阳关三叠》他愣了:"怪了,这破管子今天声儿怎么像从山洞里飘出来的?"
现在算彻底明白了:排箫位置根本不是摆造型!管子斜挎着贴近胸腔,震动直接传到身子里。吹的时候能感觉骨头都在嗡嗡响,气都不用死命憋。老祖宗扛着它翻山越岭演出,原来早把人体工程学玩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