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家里吃年糕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这个节日食品到底是为纪念谁的。你说年糕这么软糯好吃,古人难道就是瞎搞的吗?肯定有个故事藏在里头。
我决定动手查个明白。第一步,先翻家里的老书架,找到一本发黄的烹饪书,但上面就写了做法,啥也没提历史。这下急了,干脆上网搜资料。点开几个网页,乱七八糟的信息一堆,差点儿被广告淹没。后来在一个地方读到,说年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这人是个大官,因为被追杀,用糯米做成饼救了士兵的命。故事听着挺神的,但靠不靠谱?我心里直嘀咕。
动手试验:自己做年糕找答案
光看资料还不行,我得真实践一下!大清早跑去超市买材料。选了半天糯米粉,还抓了红糖、水,总共花了不到二十块。回家就开工了。先洗手,擦干净桌面,拿出大碗来。
- 第一步,调面糊。把糯米粉倒碗里,加水搅合,手搅得直酸。不小心加多了水,搞得像糨糊一样稀,赶紧补粉。
- 第二步,蒸年糕。把糊糊倒进蒸锅,大火开煮。等水开了二十分钟,中间跑去看电视,回头闻到糊味——完了!锅差点烧干,赶紧关火。掀开一看,中间有点黑点儿。气得直骂。
- 第三步,加红糖。把蒸好的年糕挖出来,拌红糖进去。甜滋滋的味儿飘出来,总算挽回点面子。
折腾完,年糕看着丑了唧的,但尝一口还挺筋道。咱边吃边想:这个伍子胥的故事靠谱吗?为啥古人要把智慧塞进年糕?
吃完后,我给老妈打电话聊聊。她老人家七十多岁了,经验丰富,张口就说:“傻孩子,年糕就是纪念伍子胥的!他打仗那会儿,士兵没粮吃,他叫人蒸糯米饼救命。这玩意儿好存、好带,里头藏着个生存智慧呗。”我一听,豁然开朗,年糕不光是吃的,更是个活生生的纪念物。古人真会整,一个简单的食物提醒咱们团结和生存。
我把实验报告写在小本子上。结果:伍子胥这事儿靠谱了!实践证明,亲自做一做比光看强多了。下次过节吃年糕,我得跟家人念叨这段故事,让古人的智慧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