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朋友圈看见好几拨人转发奥利卡的诗,看得我直挠头。这玩意儿咋就突然火成爆米花了?正好最近想琢磨点内容传播规律,干脆拿它当样本拆开看看。
第一步:先当回侦探
大清早扒拉着手机就开始翻奥利卡的主页。嚯,最新那首诗评论区都炸锅了,往上划拉划拉——一个月前发的作品才十几个赞。这弯拐得比过山车还猛!我赶紧掏出笔记本,把最近五首诗的数据全抄下来:转发数从两位数飚到四位数,活像打了鸡血。
第二步:泡进评论区挖矿
捏着鼻子硬啃了八百多条评论,手指头差点划抽筋。抓出三个高频词:
- 地铁上读着读着手机砸脸上了(画面感太强)
- 那句突然让我想起奶奶(刀片塞得猝不及防)
- 读第三遍才发现标题藏了彩蛋(跟玩解谜游戏似的)
本子记到这儿突然开窍——这不就跟追剧时等反转的心情一样吗?
第三步:亲自上阵当裁缝
下午对着自己写了一半的破诗发愁,心一横把原稿揉成团。照着奥利卡的套路重新缝:开头先堆砌日常场景,中间埋个带灰的童年物件,结尾突然甩出冰箱贴背后藏着离婚协议书这种骚操作。写完自己读了两遍,后脖颈汗毛都竖起来了。
第四步:厚着脸皮找人试毒
晚饭后把改过的诗塞给媳妇看。她刷着手机头都没抬,结果看到第四行突然坐直,翻到结尾时直接骂了句国粹。手机往沙发一扔就过来掐我胳膊:"你没事写这个干嘛吓死人了!"疼得我龇牙咧嘴心里却乐开花——这反应对路子!
熬出来的干货
折腾到凌晨两点终于整明白,这波传播就靠三把刀:
- 画面感要像VR眼镜:让读者看见地铁晃动的吊环
- 埋钩子得像捉迷藏:旧毛衣里突然摸到前年电影票
- 捅刀子得讲基本法:前面铺九十九步日常,一步直接踹心窝
今早把分析扔账号上,午休时瞟了眼手机,好家伙,私信里蹦出二十多条出版社约稿。你说这都什么事儿,我当初就是闲得慌拆解爆款,结果把自己拆成了素材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