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这词儿我老早就听过。不就是古时候那个叫左思的哥们儿,写了篇《三都赋》嘛据说写得是真牛,引得大伙儿都抢着去抄,结果把都城洛阳的纸都给整贵了。我原先就琢磨,嗨,不就这么回事儿,听着挺玄乎,实际上也就是个形容词儿,用来夸东西写得好、传得广。
直到后来我自己捣鼓点小玩意儿,才算是真真切切体会了一把这“洛阳纸贵”到底是啥滋味儿。那会儿我不是刚从厂里出来嘛寻思着自己干点就迷上了做一种挺小众的手工。做得还行,材料也一直都好买,价格也稳当,我还在网上接点订单,勉强能糊口。
结果,事情就坏在一个挺火的网红身上。那姐们儿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突然有天就在直播里晒了我做的那种手工品,还特意提到了我用的那种主要材料,说啥用那玩意儿做出来的东西特别有质感,显得高级。好家伙,这一说不要紧,简直就是捅了马蜂窝了!
就那么一夜之间,我平常用的那种最普通的材料,本来一斤才几十块钱,呼一下就涨到了一百多,有些黑心的网店老板甚至敢标两三百!而且你还别嫌贵,到处都断货!我常去拿货的那几个批发市场,老板们一见我就两手一摊,直摇头:“兄弟,莫想了,早都空了!厂家那边电话都打爆了,说订单都排到后年去了,现在是有钱也给你搞不来货!”
你问我为啥对这事儿记得这么清楚?别提了。那阵子我手头紧巴巴的,老婆孩子都指着我这点小手艺吃饭。这原材料价格一“贵”,我这小摊子直接就给我干熄火了。你想,成本一下子翻了好几倍,我还卖原来的价钱?那我不得把裤子都亏掉。要是跟着涨价,本来买的人就不多,一生气人家不买了,我更是喝西北风去。
那段时间,我真是天天猫在电脑前面刷那些原料信息,跟孙子似的求爷爷告奶奶,看能不能从哪个犄角旮旯里淘换到一点。有时候好不容易抢到一丁点儿,那价格高得都快赶上黄金了。做出来的东西,我自己看着那成本都牙疼,根本没法往外卖。真是让我体验了一把现代版的“望材兴叹”。
从那以后,我再瞅见“洛阳纸贵”这四个字,心里头那滋味可就不一样了。它不光是说一篇文章写得顶呱呱,更是在讲一种现象:不管啥玩意儿,只要一下子被好多人盯上了、追捧了,哪怕原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也能立马身价倍增,甚至能直接影响到靠这玩意儿吃饭的人的饭碗。左思那会儿是文化人带的节奏,可能就是一个网红动动嘴皮子,或者背后资本那么一推手,就能给你整出个“洛阳纸贵”的局面来。
这老话儿虽然听着古旧,但里头的道理,搁现在一点儿也没过时。赶时髦、追热点本身没啥错,但有时候这风刮得太猛,也保不齐会把人给扇个跟头。干啥事儿,都得多留个心眼儿,别等那“纸”真贵得离谱了,自个儿连买“纸”的钱都没了,那就抓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