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藏族雪豹之乡意义在哪里?(保护行动生态故事)

之前我老是琢磨雪豹的事儿,听说玉树那边有个“雪豹之乡”,整天宣传保护行动,我就心痒痒想去亲眼看看。这不是正好赶上暑假嘛我就随便在网上找了个环保组织的项目报名,买了点机票啥的,简单收拾行装就直接动身了。

头一站是飞到西宁,再从那坐长途大巴往玉树冲。路上全是盘山路,颠簸得我胃都快颠出来了,车里还挤满当地藏族的乡亲们,大家嘻嘻哈哈聊天,我就趁机拉家常问问雪豹的事。一个老大爷跟我说:“雪豹那可是咱们的神兽嘞,以前偷猎的多,现在保护起来了,就跟守家宝似的。”这一聊可我一下子就对后面的事更期待了。

第一天:刚到保护站

下了车到保护站,一进门就扑鼻而来一股泥土味儿加青草香。保护员小张热情迎接,二话不说就带我去了周边转悠。我们爬了一小段山坡,那儿架了好些个红外相机,专门盯雪豹的动静。小张手脚麻利地检查摄像头数据,边指边唠:“这些玩意儿都是志愿者装的,拍下来就能跟踪雪豹活动,防止它们溜到村里伤人。”我一探头看镜头画面,哟,还真拍到一只雪豹叼着猎物下山!我当时就拍了桌子叫绝,心想这技术也太牛了。

下午跟着站里人走访村民家,几家人坐土屋里喝茶聊天。藏族大妈搓着手念叨:“以前雪豹咬牲口,咱恨得牙痒,现在政府补贴牛羊损失,教我们和平共处,反而成邻居了。”我在那听了半天,才恍然大悟——保护雪豹不光为了动物,还连着当地人的生计和文化。晚上我帮忙抄写宣传册子,全是画图配藏文的啥“生态平衡”内容,翻译起来头大,但搞懂了大家为啥心甘情愿出力。

第二三天:参与实地行动

小张领我上山,任务就是清理偷猎陷阱和喂食点。我们带把斧头和塑料袋,深一脚浅一脚在林子里转悠。天没亮就出发,爬得我气喘吁吁,半路还得防狼啥的。小张说:“陷阱都是老物件,早没用了,但收拾干净免得动物受伤。”我使劲儿刨了几个坑,挖出来一堆生锈的铁夹子,手腕都酸了。顺便还在水源旁放了点玉米饲料——这可不是喂雪豹,是给其他小动物留食,让雪豹有猎物的地盘别乱跑。

后一天去村里学校讲课,一群藏族娃娃坐小板凳上,我拿了相机拍的雪豹视频放给他们看。孩子们眼睛瞪得溜圆,尖叫着问“雪豹吃啥”“为啥保护它”。我磕磕巴巴讲半天,主要就是说雪豹少了,虫子牛羊就泛滥,环境准出乱子。课后还组织捡垃圾活动,学生们叽叽喳喳跑河边捡塑料瓶,我都差点跟不上他们节奏。通过这事,我更明白了:教育这茬儿太关键了,从小娃娃抓起才能长长久久。

意义在哪

这趟跑完回家,我躺在床上瞎琢磨。意义说白了就是三块:一是雪豹当生态标尺,它活好就说明整个环境稳当;二是护住了藏族文化,雪豹象征神性,当地人护它就像护传统;三是行动本身拉人入伙,政府、村民、志愿者一块干,少了谁都不成。以前我以为保护动物就是关笼子养,但真亲身体验过就懂了——它是个圈子游戏,大家凑伙才能玩转。现在我看啥环保新闻都更带劲儿了,回头写这分享也是憋不住话,想说:要关心雪豹之乡,就得先迈脚出门动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