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今天想写点技术干货的,结果电脑风扇嗷嗷叫,一怒之下直接关机,躺床上刷短视频去了。滑着滑着,满屏都是个黑哥们儿,弓着背骑辆破二八大杠,后座摞的香蕉快顶到天了,车圈都压成个麻花,这哥们在土路上颠得跟跳舞似的。底下评论一水儿的“奥德彪出征,寸草不生”,给我整懵了。
这名字打哪蹦出来的?
看到个梗搞不明白,就跟卡了根鱼刺似的难受。立马从床上弹起来,抓过平板就开始搜。“奥德彪是什么意思”、“奥德彪是哪国人”,连着输了好几遍。结果蹦出来的全是啥“精神领袖”、“香蕉战神”,就没一个说正事儿的。翻了半个多小时,手指头都划拉酸了,也没挖着这名字的根儿。心里就纳闷了,这火遍全网的名号,难不成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连个正经出处都扒拉不着,真邪门。
盯住视频本身,顺藤摸瓜
一看硬搜名字没戏,我掉了个头,死盯着视频本身。甭管是谁发的,几乎所有版本里都有几个铁打的烙印:
- 清一色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还是巨老那种
- 后座那香蕉堆得,感觉下一秒就能捅破天
- 非洲的土路,坑坑洼洼,跟月球表面似的
- 主角基本都穿着磨损严重的旧衣服
我试着把“超载香蕉”、“非洲运输”、“自行车驮香蕉”这几个关键词轮流组合往里敲。你还别说,这回有点门道了!油管上好些早一两年的视频慢慢浮出来了,地点多数标着坦桑尼亚、卢旺达。标题跟内容都差不多:记录当地人怎么用自行车把香蕉从山里运出来卖。
其中,坦桑尼亚一个叫姆贝亚(Mbeya)的地方冒头最多。网上资料说那边山地多,路又破,卡车根本爬不上去。当地人只能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靠自行车一次驮几百公斤香蕉,硬是从山沟里一点点蹬出来。看那些画面,汗珠子顺着黑得发亮的脊梁往下淌,车子咯吱作响摇摇晃晃,真就每一步都像在玩命。
名字是怎么“蹦”上热搜的?
那这“奥德彪”仨字咋来的?经过一晚上跟各种论坛、评论区的死磕,我终于捋出点道道:
- 音译+脑补:最开始搬运这类视频进咱们这边的人,一听当地人说话,尤其是招呼或者感叹,发音有点像“Oh, the boy!”或者当地某个词。这帮搬运的也偷懒,听个大概就随手标个音译,什么“奥德彪”、“阿德彪”就糊上去了。
- 标签传染:有一个视频这么标了,流量蹭蹭涨!其他人一看,有样学样,管它是不是同一个人、同一个地方,全都一股脑儿贴上“奥德彪”的标签。反正观众就爱看这香蕉山晃晃悠悠的视觉冲击。
- 梗文化造神:咱网友多能整活儿!看到这么苦哈哈的场景,不仅没觉得沉重,反而觉得这种硬核求生有种特别的劲头。什么“香蕉战神”、“精神图腾”这种头衔就加上了,配上魔性的BGM和“奥德彪出征”的口号,彻底把这个名字焊死在了这群无名劳动者身上。
亲身体验一把“奥德彪视角”
光查资料不过瘾,我试着模拟了下:跑到公园找辆共享单车,后座两边挂上几大瓶5L矿泉水(香蕉是真买不起那么多),加起来也有个三四十斤。骑上平坦的塑胶跑道,速度一过10,车把就开始飘,后轮的拖拽感巨明显,遇到个拐弯心里直打鼓。
就这么溜达一圈,下车腿都软了,汗把后背洇湿一大片。就这点分量,这点路,跟视频里那些顶着几百公斤香蕉,在能把屁股颠八瓣的土路上咬牙蹬车的兄弟们比?我就是个弟弟! 人家那个才叫玩命。
折腾半宿,悟了
熬到后半夜,盯着平板上还在自动播放的“奥德彪”合集,我算整明白了:
哪有什么特定的“奥德彪”?这个名字,纯粹是咱们网友的一场集体脑嗨加误解的产物。它更像一个符号,套在无数个非洲香蕉搬运工的身上。它从一堆模糊搬运视频里蹦出来,因为几个搬运工随手起的音译名,再被我们强大的网络二创文化一加工一传播,莫名其妙就成了顶流符号。
查到心里有点不是滋味。那些画面里的汗水、艰辛都是实打实的,结果在我们这儿被“玩”成了个喜感的破梗。这梗背后真实的苦和累?好像也没多少人在乎。不过话说回来,我这半宿没白熬,至少搞清楚这“奥德彪”到底是盘什么菜了。以后评论区再看见,也能跟风喊一嗓子,心里头还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