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午休刷美食视频,突然瞅见弹幕吵起来了:“宫保鸡丁的宫保是官名?”“肯定是人名笨!”给我整懵了。这问题不搞清楚,我今晚怕是要失眠,赶紧抓起手机查!
起因:弹幕炸出的疑问
本来就想放松看个炒菜,结果弹幕直接给我干精神了。同事老张还凑过来说:“宫保?听着像太监名儿!”好家伙,越说越离谱,今天不整明白这事儿我真不甘心。
实践第一步:先扒百科
手指头噼里啪敲键盘,直奔百科词条。结果刚看两行就发现不对劲——宫保压根不是具体官职!百科白纸黑字写着:“太子太保”“太子少保”这些头衔,清朝常简称为“宫保”。好嘛闹半天是荣誉称号,跟“张总”“李经理”一个性质!
实践第二步:深挖人物
既然“宫保”是虚衔,那菜名打哪来的?直接查“宫保鸡丁起源”,跳出来个关键人物:丁宝桢。这老哥在光绪年间当过山东巡抚,后来还总督四川。重点来了——人家被朝廷封了“太子少保”!老百姓尊称他“丁宫保”,传着传着,他爱吃的爆炒鸡丁就成了“宫保鸡丁”。
意外发现:差点被县志忽悠
本来觉得真相大白了,手欠又搜了丁宝桢老家《贵州织金县志》。里头说“丁大人年少嗜辣,常以糍粑辣子炒鸡丁”。看得我猛一拍大腿:“这不就对上了嘛四川名菜,根源在贵州?!”结果再一查生平——人家丁宫保是贵州人,可这菜是在山东当官时研发的!后来调任四川才改良成麻辣味儿。县志只写了前半截,差点给我带沟里!
- 总结今日战果:
- 宫保=清代“太子太保/少保”荣誉称号,不是官职名;
- 宫保鸡丁真身=丁宝桢大人私房菜(人送外号“丁宫保”);
- 菜诞生在山东,麻辣版成名于四川,和贵州关系…大概只有丁大人的籍贯?
搞完这波考证,立马点了份宫保鸡丁外卖。一边吃一边乐:谁能想到干饭还能吃出历史课效果!下次谁再争论宫保是人名官名,我直接甩丁大人的履历图过去——这波真·靠吃货本能搞清了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