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本来刷手机看见有人讨论啥才是咱中国自己的“情人节”,是七月初七的七夕,还是别的日子?当时我就琢磨上了,脑子里蹦出仨日子——元宵节、上巳节、乞巧节。这仨里头到底谁才算正根儿?越想越痒痒,立马决定自己动手翻翻底细。
说干就干,抄起键盘就开始搜。头一条蹦出来的就是上巳节,在三月三。好家伙,原来周朝那会儿就有了!最开始可不是谈情说爱,是正经的“修禊事”,就是三月里大家伙儿跑水边洗洗刷刷,祛病除晦气,图个好兆头。翻着翻着,看到后来演变了,年轻人借着这机会踏青游玩,可不就有了眉来眼去的机会?《论语》里提的那个“暮春者”,一群人在水边玩耍吟唱,那画面,青春气息扑鼻!这倒真有点古人“约会日”的感觉了。
然后顺手又点开了关于元宵节的资料。这一看更有谱了!以前哪知道那么多讲究。古代大姑娘小媳妇平时哪有自由出门溜达的机会,只有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满城灯火通明,“金吾不禁夜”,宵禁特例开放,大家都能出来看花灯凑热闹。好嘛这简直就是古代年轻男女大型社交现场!辛弃疾那句经典词儿“众里寻他千百度”,可不就是描绘元宵灯会里找心上人的场景?灯火阑珊处相遇,那怦然心动,绝了!这比三月三那带着郊游性质的聚会,感觉更像“正牌”情人节。
不能不查七夕。结果这一查,感觉有点被忽悠了。原来七月初七最早叫“乞巧节”,主角是未婚姑娘们!根源在汉朝,是姑娘们向天上巧手的织女娘娘“乞巧”,求赐心灵手巧、针织女红样样精通的本事,当然也悄悄祈个好姻缘。跟牛郎织女那凄美的爱情故事虽然有关联,但一开始核心是真没集中在“情侣约会”上。说白了,更像是“女儿节”或者“巧艺节”。后来嘛时间长了,鹊桥相会的故事被越传越广,再加上商家们这一通猛炒,“中国情人节”这帽子就结结实实给七夕戴上了!
资料越翻越糊涂,仨节日好像都有点由头。没辙,只好去求教大学里研究民俗的老教授了。老教授听我一问就笑了:“你们这些年轻人,老爱把古今概念生搬硬套!”他掰开了揉碎了讲:古代对男女交往限制严格,元宵节灯会解禁,是唯一能让未婚男女光明正大接触并滋长情愫的机会,这功能最直接;三月三(上巳节)更像年轻人春天水边的自由聚会,氛围轻松愉快,“情愫暗生”是环境促成的副产品,并非节日主旨;至于七夕(乞巧节),核心绝对是女子乞求智慧与技艺,附带期盼婚姻幸福,纪念的是织女的神格而非主要作为爱情故事的女主角。这么一捋,明白了!真要论古代最硬核、最具备“情人节”实质功能的,非元宵节莫属!七月七后来被包装成情人节,只能算是美丽的“误会”。
搞清楚了心里这舒坦劲儿就别提了。当时就想着赶紧写下来。铺开电脑,边整理笔记边噼里啪敲,把怎么找资料、怎么跟教授请教、这仨节日的来龙去脉有啥不同,全都一股脑儿记下。越写越乐,老祖宗的智慧和社会演变可真有意思,一个节日在不同时代能被赋予这么多层含义!结果写嗨了,抬眼一看天都蒙蒙亮了。保存文档,美滋滋想着这下总算门儿清了。
没想到这事儿还有个意外后续。隔几天跟老婆聊起我的发现,说到七夕原本是女子的节日。她斜我一眼,来了句:“?这么说,结婚这么多年,你从来没正经给我过过一次‘乞巧节’?怪不得我手越来越笨!” 我……这……我憋了半天只能傻乐:“要不……明年七月初七咱重点策划策划乞巧主题?给娘娘您乞个巧?” 弄个明白还惹出‘家庭作业’来了!看来这传统文化研究透了,家务活也可能跟着“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