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就琢磨着,昌黎县渔业这个支柱产业真不能凉了,得亲自跑一趟,看看到底咋回事儿。我这人爱较真儿,要是光坐家里瞎猜,那肯定扯不靠谱。
为啥选昌黎县动手实践
年初那会儿,我在家刷新闻,瞅见昌黎县渔民的活儿不好干,卖鱼价格一天比一天低,有的老乡连饭都吃不上。我这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渔村咋能这么衰?得赶紧实地转转,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分析。
二月底,我直接坐大巴从北京杀到昌黎县。路上颠簸得快散架了,但顾不得那么多——到了地儿,我先奔海边,逮住几个晒网的渔民就开唠。老张家的大爷,脸被海风吹得跟枣皮似的,跟我讲:“现在鱼少了,钱难挣,年轻人全往外跑,留下俺们这群老骨头硬撑。”听着我都心疼,这哪儿是长久之计?
实地踩点加折腾
跟着我脚踏实一步步走,先去了码头瞅渔船。大部分船破破烂烂,发动机嗡嗡响得像破锣,有的连网子都破了还在凑合用。我这小本子记了一堆:设备太烂,技术跟不上,渔民们整天在海风里扑腾,安全都保不住。回头一想,这肯定拖后腿。
第二天我又串门儿采访:
- 码头管理员老李,叹气说管理混乱,政府拨款少得可怜
- 鱼贩子小王,抱怨鱼卖不出高价,外地老板压价忒狠
- 还有个创业大学生小赵,想养新鱼种但没资金,眼巴巴瞅着海发呆
接着我跑渔港附近几家小鱼厂,跟老板们唠嗑。有个叫大刘的汉子,嘿嘿笑着说:“俺试过电商,卖点加工鱼干,结果网络信号差得掉线!”这事儿整得我哭笑不得,摆明了是机会没抓住。晚上回镇上,我蹲小旅馆里翻资料、拼照片,折腾到凌晨两点,就图摸清昌黎渔业的家底。
动手分析加预测
实践完这趟活儿,我可算敢大胆说话了——昌黎渔业绝对能翻身!原因简单:潜力大得吓人。咱看事实:海资源还不少,就是缺点靠谱投入。政府要是给点补贴修船加设备,渔民们搞搞新鱼种养殖,再把网销整溜点儿,鱼价立马涨。我见小赵那种年轻人,脑子活络,一推就成事儿,这队伍不能散。
我写了个预测报告,在村里吆喝几声。昌黎渔业前景贼亮!五年内,日子肯定变滋润,渔民不用天天愁喝西北风。我这趟没白跑,心里踏实多了——做事情就得动手,光动嘴皮子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