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蹲在自家小菜园里摘紫苏叶子的时候,突然琢磨起个事儿:这玩意儿满大街麻辣烫摊子都爱撒一把,到底是哪路神仙传下来的?说干就干,我薅下沾着泥巴的围裙就往屋里钻。
挖根溯源的第一步
先翻出压箱底的破笔记本,去年写藿香那篇的草稿还夹在里头。想着古籍里准有线索,结果打开《本草纲目》就傻眼——竖排繁体字看得我眼珠子直转圈儿。干脆把书摊地上,左手翻《齐民要术》,右手戳手机查生僻字,活像个趴地上找蚂蚁的熊孩子。
关键转折出现在半夜两点半。正嚼着紫苏梅解困,突然瞟见北魏农书里冒出句"江南有种赤苏者,可驱寒"。吓得我梅核差点卡嗓子眼,赶紧把凉席上睡着的《神农本草经》拽过来。好家伙!汉代就管这绿叶子叫"荏",当时就用来炖鱼解腥气!
被农科院论文整破防了
本来以为板上钉钉是咱中国土特产,结果第二天在知网查资料时懵了——有篇论文非说紫苏原产缅甸!气得我把保温杯往桌上一顿,枸杞都蹦出来了。立马打电话给我那在云南农科所的表哥,人家听着我的跳脚声直乐:"你瞅瞅甲骨文记载没?商朝人祭祀用的香料就是紫苏籽油!"
- 《诗经·小雅》管它叫"柜鬯"
- 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罐沾着紫苏籽
- 春秋时代被当高档染料使唤
蹲田埂上逮住个活证据
本来资料都收摊儿了,昨儿赶集路过村东头张太婆的菜地。老太太听说我在查这个,当场把锄头往垄沟一插:"我太奶奶那辈就用紫苏水擦痱子!"顺手从补丁围兜里掏出串干叶子,暗紫色都发黑了,"喏,这是我奶奶出嫁时从娘家捎的种!"
回家路上拐去后山的老道观,墙角那丛野生紫苏比我还高。守观的李老头正揪叶子腌咸菜:"打从光绪年间的县志就写着咱这山紫苏入药!"顺手掰断根茎给我闻,那股子窜鼻的香气跟菜园子种的根本两码事。
现在水落石出了:什么缅甸、印度的说法都靠边站!咱祖先五千年前就发现这宝贝了。从煮鱼祛腥到染布料,从驱寒泡澡到腌咸菜,连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都得靠它染色。晚上特意用新摘的嫩叶炒了盘鸡蛋,嚼着满嘴清香直拍大腿——这口鲜味儿老祖宗早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