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琢磨着鸣沙山这名儿挺神奇,为啥叫“鸣沙”?肯定有什么门道?以前网上乱刷,都说是什么鬼神仙显灵啥的,这不扯淡吗?所以我决定亲自跑一趟,避开那些忽悠人的说法,非得挖出真相来。
我咋开始的?
大清早我就背个小包,直奔敦煌。进了景区门口,排队买票的人挤成堆,我先跟几个本地大叔唠嗑。有个穿花衬衫的大爷笑嘻嘻说:“小伙子,你信不信这沙山会唱歌?” 我立马摇头:“别扯迷信了,肯定啥物理现象!” 这大爷还真信了那些老故事,说什么唐朝时候佛祖显灵,把沙子点成了仙音。我一听就上火,直接掏出手机查资料,结果信号贼差,急得我差点摔跟头。后来我找了个安静角落,翻翻游客中心的破旧册子,里面写啥“鸣沙因声得名”,可也没说清原理。这下子,我琢磨,得亲自上山试试,不能光听人瞎掰。
爬上山顶的经历
太阳一晒,沙子烫得烫脚。我吭哧吭哧爬上去,半道上还差点滑下来——这沙坡陡得要命。爬到顶,风吹得呼呼响,我故意使劲跺脚,沙子里还真“嗡嗡”响了,像一群小蜜蜂嗡嗡嗡。旁边一群游客起哄说:“看!神仙显灵了!” 我气不打一处来,直接坐地上搞实验。捧把沙子放手心,发现颗粒都圆溜溜的,又掏出手机录视频,慢放一看——哇靠,风一吹沙子滚动,挤着挤着就发声音,就跟擦玻璃似的唧唧响。这不就物理摩擦的破事吗?哪来什么神仙!我赶紧记在小本本上,又逮住个导游问:”哥儿们,别瞎编故事了,科学点行不?“导游脸都红了,支支吾吾说公司教的套路,就是忽悠游客多拍照掏钱。
- 误区1:神仙显灵传说,什么唐朝佛祖点化。
- 误区2:说是沙子自己会唱歌,忽略风力的作用。
- 误区3:导游添油加醋,整成神话吸引眼球。
咋整明白的?
下山后,我钻到图书馆查历史书,发现唐代古籍里早写了“风沙成鸣”,只不过古人讲得玄乎,现代人直接曲解了。我又打电话问了个地理老师哥们,他说得超简单:“沙粒大小均匀,风吹滚动时互相摩擦发声,跟口哨一样原理。” 这下子全通了!根本不是啥神秘玩意儿,就是大自然的物理把戏。我回家路上越想越乐,路过小摊买了根冰棍儿啃着,结果手机一不留神掉沙堆里——妈呀!掏出来全是沙渣子,擦了半天还能“吱吱”响,乐得我哈哈大笑。你看,这破事儿搞懂后,再也不信邪了。
鸣沙山名儿来自风沙响声,别被那些瞎话带歪了。实践了一整天,晒脱皮也值了,起码我自个儿掏心掏肺弄明白了。大伙儿以后去玩,也别傻傻烧香拜佛,多踩踩沙坡听听音儿,这才是真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