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标记地点附近留影有啥用?原来这样打卡更有意义!

今天我就来唠唠自己去那些热门标记地点附近留影的破事儿。以前傻乎乎的,就光盯着那标记点拍,拍完了还沾沾自喜,结果回家一看照片,不就一堆石头木头嘛心里头嘀咕,这有啥用?白跑一趟还累成狗。

上周我就琢磨着,既然网上说那个城郊的湖畔花园新设了个网红打卡点,好多人晒照炫耀,我就索性也去试试水。早晨爬起床,懒得吃早饭,抓起我的老傻瓜相机塞包里。地图一开,标记点就在湖边东头,但一看导航,路上全是红灯,堵死人了!

好不容易蹭到地方,好家伙,跟赶集似的,一堆人围着那个石头标记点咔嚓咔嚓拍个没完。我站那儿发愣,旁边一个大爷撞了我一下,差点把相机甩进湖里。缓过神来,我就干脆溜到旁边小土坡上,换了个角度。

这时才开窍了:要是就拍标记点本身,它就是个死物;但往远点一站,把湖水背景、树影子,还有我自己那张晒黑的脸全框进去,照片立马有了故事。

我弓着腰,找了好些位置,挑了个树荫下的石头,对着标记点侧光拍。咔嚓几声后,停下来翻照片,心里忽然美滋滋的——这拍的哪是地方,分明是当时的风声、那天的闷热,和我跟游客互相挤来挤去的滑稽事!比干巴巴打卡强多了。

为啥这法子更有意义?说白了,传统打卡就是任务清单,拍完就扔脑后;但留影记录了自己在那个瞬间的存在感,回头看看照片,记起的不光是地点,更是我咋摸爬滚打瞎折腾的过程。

想起来了,去年我闺女非拽着我去古镇旅游。她就用了这招,不拍那破牌坊正面,偏要我靠河边站着,露半张脸拍背影。结果回家后翻照片,她指着说:“爸,那天你为了躲雨,淋得跟落汤鸡似的。”瞧,这不就成了一段活生生的家庭乐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