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聊圣旨颜色这个事儿。前几天刷视频老看见黄灿灿的圣旨道具,评论区还吵得不可开交,说古代圣旨全是金黄色的。我一琢磨不对劲,干脆自己动手试试看。
第一步:材料准备
先跑了三家丝绸市场,拿着故宫出版的织物研究图册跟老板比划。卖布的阿姨都乐了:“小伙子上次这么认真还是结婚挑被面?”挑了两种料子:一种是桑蚕丝素绉缎,另一种是仿明代织法的八达晕锦。染料可费劲了,翻遍化工市场才找到矿物颜料厂的老库管,他直接从落灰的柜底掏出朱砂、石青和密陀僧(氧化铅),还嘟囔“这年头谁还玩这个”。
第二步:染色翻车现场
按网传配方煮染料那叫一个灾难:第一次用槐米+明矾染出来是屎黄色,晾干后直接发灰;第二次改密陀僧加朱砂,好家伙,铜盆都染红了,布一捞出来像猪肝;第三次赌气把所有矿物颜料倒进去煮,染完摊开一看——好嘛七彩祥云圣旨!朋友微信扫了眼照片:“您这是要召唤葫芦娃?”
- 失败关键点:矿物颜料沉降太快,现代自来水含氯漂白,煮染时间难掌控
- 意外发现:真丝在铅盐溶液里煮超过20分钟,韧性直接崩了
第三步:求教老师傅
托古建筑修复的师兄引荐,周末直奔苏州缂丝厂。七十多岁的顾老师傅端着搪瓷缸直摇头:“你们年轻人光看电视剧!”,说着从樟木箱抽出个蓝布包。展开是正德十五年的诰命文书,惊得我手套都戴反了——主体是深青暗云纹缎面,只在卷首织金云龙,边缘赤黄绢镶边,卷轴居然是黑牛角!
老师傅指着褪色处解释:“看见没?紫外线下赤黄变浅黄,靛蓝褪成灰蓝。黄绸容易糟朽,重要文书都用厚缎打底。”
第四步:最终还原
回家重新调整方案:
- 放弃单色染,改用缂丝小样机织出青底金边
- 卷头龙纹用金箔胶+蛋清手绘(老婆吐槽满屋腥味)
- 字迹模仿明代馆阁体,蘸墨后拿吹风机半干才写(防止晕染)
成品放窗边自然氧化两周,青缎转成鸭蛋青色,金边氧化后反而更古朴。现在这卷“圣旨”摆在书房,灯光下能看见经纬间的云纹暗花。
结论根本不存在纯黄色圣旨!明清多用三色以上杂宝晕纹,清代五品以上才用金黄绢。那些影视剧里闪瞎眼的黄缎子,放古代怕是连县衙文书都不够格。算账把自己吓一跳:实验耗费21米真丝绸缎,够做三条旗袍。矿物颜料比iphone还贵,染废的锅碗瓢盆都被老婆勒令用私房钱补货——下次再有人跟我扯“圣旨金黄论”,我先把账单甩他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