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视频看见个弹幕说“鸿雁传书”,突然就好奇这词儿到底打哪儿来的。顺手查了下百度百科,结果解释得特别笼统,就说是古人用大雁传信,具体啥故事根本没提。有个毛病,逮着个问题弄不明白就浑身刺挠,非得整清楚不可。
开始瞎折腾
先是在几个大平台上搜“鸿雁传书故事起源”,蹦出来的结果五花八门。有说是民间传说的,有硬扯到《诗经》里的,还有营销号瞎编乱造扯到神话的,看得我脑壳疼。最绝的是点开一篇阅读量挺高的,看完发现它讲的根本是“鱼传尺素”!气得我差点把手机摔了——这帮人写文章都不带核实的吗?
琢磨着还是得啃点硬货,直接去翻《汉语大词典》和《成语大辞典》。“鸿雁传书”词条里倒是提了一嘴,说典故源自汉代苏武的事迹。我心里咯噔一下:苏武牧羊那个苏武?这俩咋扯一块儿的?赶紧又去翻《汉书·苏武传》。好家伙,那原文全是文言,我吭哧吭哧读了半天,眼都快瞅瞎了,才在犄角旮旯找到关键一段,大意是匈奴把苏武扔北海放羊,汉昭帝后来派人去要人,匈奴那边嘴硬说人早没了。汉朝的使者灵机一动,就说咱家皇帝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绑着苏武写的求救信!匈奴人一听,懵了,这才认怂放人。
差点被坑钱
本来以为搞明白了,结果晚上躺床上刷手机,又看到有人言之凿凿地说苏武那事儿是后人编的!我这心又悬起来了,大半夜爬起来接着查。点进知网,找到几篇看起来挺靠谱的论文,标题都瞅见了:《鸿雁传书意象流变考》、《苏武故事原型与鸿雁传书关系探源》……结果一点全文,好嘛付费墙!看个摘要还要我30块?抢钱这是!气得我直接关了浏览器。
柳暗花明
今天上午专门跑了一趟市图书馆,逮住古籍文献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管理员,厚着脸皮跟人家套近乎。老爷子听完我这一通折腾,乐了,从架子上抽出一本发黄的书,是清代人编的《坚瓠集》,翻到某一页指给我看。里头清清楚楚写着,后人就是根据苏武这个故事,把大雁当成了“信使”的象征,“鸿雁传书”这词儿才慢慢成了书信的代称!老爷子还悠悠地补了一句:“苏武那时候北海(就是现在贝加尔湖那地方)冬天冷得能把铁冻裂,哪还有活雁飞过去?古人编故事,讲个意思就行。” 敢情连古人都知道这传信方式是忽悠人用的!
总算整明白了
折腾两天,跑腿加熬夜,算是把这“鸿雁传书”的底细摸清了:
- 根子扎在汉代:就源自《汉书·苏武传》里那个“雁足绑帛书”的桥段;
- 传信方式纯虚构:是当时的汉朝使者急中生智编出来的计策,苏武估计压根没写过啥信,更别说往雁脚上绑了;
- 象征意义流变广:后人把这故事里大雁的作用放大了,赋予了它“传递音讯”的意象,慢慢演变成了成语和书信的代名词。
合着“鸿雁传书”最开始就是个机智的谎话!古人的脑洞,不服不行。以后再听人用这词儿,我脑子里浮现的就不是浪漫的飞鸟传书,而是苏武在冰天雪地里放羊,还有使者一本正经忽悠匈奴人的画面了。对,还有差点坑我钱的那些破论文,想想就肉疼!下次再有人问,我就直接告诉他:是汉朝苏武那儿来的,虽然方法不靠谱,但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