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一大早蹬着车奔鼓楼,后座夹着三脚架,兜里揣着录音笔,就为整明白胡同这词儿到底打哪儿冒出来的。朋友圈里天天刷什么“最地道的胡同游”,可连名字咋来的都说不清,这不扯么!
查资料先撞南墙
回家先翻《燕京访古录》,跟啃砖头似的翻了两钟头,愣是没找着准谱儿。书里提了一嘴元朝管水井叫“忽洞”,后来老百姓念白了变成胡同。刚想拍大腿喊“破案了”,结果隔壁页又写着“火巷”演变说——明代防火道叫火弄,慢慢念串了音。好家伙,俩说法隔着小两百年干架!
胡同来源两派打架实录:- 元朝派:水井(忽洞)→胡同,蒙古语系
- 明朝派:防火道(火弄)→胡同,自带消防功能
蹲点胡同逼疯胡同串子
今天零下三度裹着军大衣蹲史家胡同口,见着推鸟笼的大爷就递烟。头三个老头摆手说“甭打听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直到第四位穿老棉鞋的大爷缩传达室暖气片边上,嘬着烟屁股开腔:“小子,72年日本教授也这么问过!”
大爷说早先城墙根底下都是土路,雨后全是烂泥坑。蒙元骑兵骂骂咧咧管烂泥地叫“浩特”(蒙语洼地),汉人听着像“胡同”。后来街坊指着满地水坑子笑骂“这破浩特”,叫着叫着真成了地名。说着掏手机给我看他拍的旧门牌:“瞧见没?文革前我家门牌还写成‘护童寺’,都是蒙人发音坑的!”
文物贩子爆猛料
正准备撤,古玩店钻出个戴貂皮帽的姐们儿:“您查这玩意儿不如看老地图!”她翻出张发黄的同治年间手绘街巷图——磁器口东边赫然标着“湖洞大院”。“早先这片是漕运卸货的水洼子,老北京管水洼叫‘水洞’,湖洞就是水洞喊岔劈了!”说着指了指窗外正在清淤的河道。
冻成狗的真相
蹬着红色二手电动车往回走,后视镜结满了冰碴子。现在算是明白了,胡同这名儿就跟北京城似的:蒙古骑兵踹了一脚,明朝工匠糊了层泥,清朝商贩泼了盆水,老北京人揣着手乐:“管他娘咋来的,住着得劲就成!”
实践结论血泪版:- 专家说法互相扯头发
- 老北京口述比文献野十倍
- 发音能把水坑变文物(貂皮姐们的湖洞大院够神)
- 胡同名儿就是千年语言车祸现场
今儿最靠谱的居然是胡同口煎饼摊大妈的话:“管它忽洞还是火弄,您瞅现在拆迁的价码——叫‘黄金洞’都不冤!”行,冻透了的我嚼着加俩蛋的煎饼,觉得这话比文献实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