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泡了壶普洱,刚打开直播间就看见弹幕在刷二十四节气。想着节气歌都能背,可到底打哪儿来的还真没细琢磨过。干脆撸起袖子查它个底朝天!
第一步:翻资料掉进兔子洞
抄起手机搜“节气起源”,好家伙,满屏都是“农耕文明智慧结晶”“天人合一哲学观”。说得倒挺玄乎,可具体哪年哪月发明的?谁拍板定的?翻了三页也没见着句痛快话。气得我直接给在文化馆上班的老同学拨电话。
等我吭哧吭哧扒拉出甲骨文图册,当场傻眼——这鬼画符比我煎糊的荷包蛋还抽象!老同学电话里还在叭叭讲:“殷商时期已出现二分二至概念...” 我赶紧喊停:“说人话行不行!”
第二步:县志里挖到宝了
转战市图书馆地方志专区。灰吃了满鼻子,终于在某本泛黄的《黄河流域农事考》里揪住条线索:
- 周朝人用土圭测日影
- 春秋战国冒出“两分两至”
- 汉朝《淮南子》白纸黑字记全了24节气名
最逗的是书里写,最初农民压根不懂啥天文理论。就看邻村张大爷发现:“每回日影缩到锄头柄长短,水沟准结薄冰!” 李婶又发现“布谷鸟叫第三次时撒种最肥” ,七拼八凑竟凑出个实用指南。
第三步:专家电话翻车现场
下午不死心又打给农学院教授,刚提起周朝土圭,对面噗嗤笑了:“您这太复杂!先民用得着懂黄经赤纬?看见柳树抽芽就知道该修犁,听见雷声闷在地下就准备种豆——节气根本是千年攒出来的生存攻略嘛”
现在电脑还开着十个文献标签页,茶都凉透了。但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涂鸦突然乐了——二十四节气哪是什么高深学问,分明是老辈人把日头、鸟叫、虫子翻身当了天然日历!
关掉满屏的学术论文,顺手把冰箱上老妈贴的“春分竖蛋,夏至煮面”便利撕了。这破直播谁爱做谁做,明天我就蹲后院看蚂蚁搬家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