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刷视频看见个网红举着奶茶喊“全是科技与狠活”,吓得我手里的薯片都掉了。琢磨了一宿,决定亲自搞明白这词儿到底啥意思,不能总被当韭菜割。
第一步:先把自己当小白鼠
翻箱倒柜把家里吃的喝的都堆桌上。先瞄上一盒写着“高钙”的牛奶,配料表第二行就是“碳酸钙”。好家伙,钙还能吃石头补?这算不算“狠活”?不死心,我又把牛奶倒锅里小火煮,煮着煮着居然析出一层白乎乎的粉!搓了搓,像墙皮!赶紧查资料才知道,这叫“牛奶无机钙”,便宜货。
实践记录1:
- 翻出过期3个月的牛奶(舍不得扔就为了实验)
- 倒半杯加一勺食用碱疯狂摇晃
- 真搓出绿泡泡和絮状物!查了才知道是蛋白质变性,但碱这玩意儿吃多了伤胃
第二步:跟酱油死磕到底
听说“配制酱油”是狠活重灾区。跑超市捏着鼻子对比了十几瓶:贵的“酿造酱油”配料就水、大豆、小麦、盐;便宜的“某某鲜酱油”配料表一长串!“焦糖色”、“5’-呈味核苷酸二钠”、“山梨酸钾”…回家把两种酱油分别倒进白瓷勺,小火烤。纯酿造的就慢慢变稠,颜色发亮;配制酱油冒泡后留下一层黏糊糊黑渣渣,闻着发苦!好么,原来焦糖色烤糊了是这德行。
实践踩坑:
- 以为“生抽=健康”,结果某大牌生抽照样含“苯甲酸钠”(防腐剂)
- 看准“酿造”,别信“特级”“金标”,看瓶身小字“产品标准号”最靠谱
第三步:面包房里现原形
小区门口面包店香气能飘三里地。我蹲了三天,发现他们凌晨4点拉来一车冷冻面团!看着金黄松软的面包胚,是工厂加了“面包改良剂”、“酶制剂”的半成品。为了验证,我买了店里的“手撕包”和自己用面粉酵母做的。隔夜后差距吓死人:店里的还蓬松柔软,跟刚出炉似的;我做的已经硬成砖头了!这“青春永驻”的面包,没科技我是不信。
避坑
- 能捏扁立刻弹回的馒头,大概率加了“增筋剂”
- 水果味酸奶里没果肉?那点粉红色靠的是“草莓酱”或“胡萝卜浓缩汁”染色
- 香飘十里的烤肠?一滴“肉味香精”够腌半头猪!
折腾俩月花了几百块检测费算是整明白了:“科技与狠活”分两种,一种是国家允许的食品添加剂,适量没事;另一种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欺诈,比如用边角料+香精冒充牛排!普通人想避坑?狠招就一招:手贱多翻配料表,超过三行陌生字的,放下快跑!
后记:前阵子把我测出含甜蜜素的果冻发给厂家客服,人家回我八个字:“符合国标,爱吃不吃”。转头就把我拉黑了。这狠活算是玩明白了。
